女科学家张弥曼:一路追寻“鱼到人”的足迹

2019-07-02 11:02 来源 : 作者:刘尤罕     

分享至

半个多世纪前,年轻的张弥曼为解开四足动物起源的谜团,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仍然在古鱼类研究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201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授予中国古鱼类学家张弥曼,以表彰她对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成就。

张弥曼:一路追寻“鱼到人”的足迹

图注:张弥曼(中)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典礼上

青年时代,结缘杨氏鱼研究

在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的肉鳍鱼类展区,陈列着一具看上去非常复杂的蜡质模型。如果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鱼类的头骨,只是被成比例地放大,以便让研究者能看清更多的细节。它见证着一种如今已经几乎消失的研究方法,还有半个多世纪前张弥曼在遥远的瑞典完成的一项开创性的研究。

从查尔斯•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的年代开始,所有的更为高等的脊椎动物,都起源于某一类“勇于登上陆地”的鱼,逐渐成为生物学界的共识。根据史前鱼类和两栖动物化石提供的线索,人们认为肉鳍鱼类中的总鳍鱼是当年的“开路先锋”。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所见的大部分鱼类都属于硬骨鱼类,身体里的骨骼都已经完全骨化,而绝大部分现代的硬骨鱼类属于辐鳍鱼类,鱼鳍里没有中轴骨,而是由辐射状的鳍条所支撑;但也有很少一部分硬骨鱼类需要归入肉鳍鱼类的范畴,它们的鱼鳍不是直接连在身体上,而是通过一个像小胳臂的结构与身体连接。古生物学界认为,这个结构与现代陆地脊椎动物的四肢存在演化上的承接关系;对孑遗至今的肉鳍鱼类,比如拉蒂迈鱼的研究,也支持这样的结论。

张弥曼:一路追寻“鱼到人”的足迹

图注:张弥曼家庭旧照

但孑遗至今的肉鳍鱼类,还包括了能够离水生活一段时间的肺鱼。那么,究竟是肺鱼和四足动物的关系更接近,还是总鳍鱼类和四足动物更接近?

为了揭开四足动物祖先的“身世之谜”,张弥曼对自己的化石标本进行了连续磨片。因为每一张蜡模都必须完美地显示细节,所以手工绘图环节就需要捕捉标本上所有的细节,画一张稍微复杂一些的图就需要10多个小时。那段时间,她每天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渐渐地,博物馆里的人都知道这个中国女人“不睡觉”。于是,有人给她搬来躺椅;有人在她桌上放一束鲜花以表达敬意。经过持续两年的艰辛劳动,这件长度只有大约28 毫米的化石,被转换成了540 多张厚度不到1 毫米的蜡模!

张弥曼:一路追寻“鱼到人”的足迹

图注:张弥曼(右)与导师雅尔维克在一起

当这些蜡模被叠加起来的时候,张弥曼看到了一个震撼古生物学界的事实。按照当时的分类方法,先驱杨氏鱼被归入总鳍鱼类。瑞典的古生物学家们认为,它应该有一对内鼻孔,那是鱼类“登陆”时学会呼吸的关键构造。但张弥曼仔细观察了蜡模,却没有找到内鼻孔。由于她的工作无可挑剔,古生物学界开始重新思考内鼻孔的起源问题。

张弥曼:一路追寻“鱼到人”的足迹

图注:张弥曼(右5)在瑞典进修期间与老师和同学合影

此后,全球古生物学界围绕张弥曼的工作,对四足动物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到1995年,古生物学界普遍认同了她的观点,认定肉鳍鱼类起源的中心地区不是欧洲和北美,而是中国云南曲靖。

薪火相传,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我们常常将中生代称为“恐龙时代”,是因为最早一批恐龙诞生于距今2.25 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到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除鸟类之外的所有恐龙全部绝灭。因此,纵观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3个地质时期,恐龙在大部分时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中生代之前的古生代,古生物学界通常将距4.15—3.6 亿年前的泥盆纪称为“鱼的时代”,因为鱼类在这一时期极为繁盛,演化出丰富的种类,是学术上的“富矿”。

但张弥曼认为:“没有我挡在前头,年轻人就能得到最好的化石,没有顾虑地更快上一线,支撑起(古鱼类)学科的发展。”于是,在十多年前,她将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泥盆纪鱼类研究,交到了学生朱敏手上,自己则转向了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前至今)鱼类的研究。

很快,在张弥曼的支持下,年轻人就有了成绩。2006年,在她70 岁生日之际,朱敏将自己的一项重要发现命名为晨晓弥曼鱼,以感谢她的传道授业之恩。3 年之后,朱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引起全世界轰动的成果,即对一种名为梦幻鬼鱼的史前鱼类的研究。

张弥曼:一路追寻“鱼到人”的足迹

图注:张弥曼(右)在向学生介绍研究内容(2018年摄)

梦幻鬼鱼是一种生活在泥盆纪之前的志留纪的晚期,距今大约4.19 亿年前的鱼类。它的发现,正如“鬼才”通常另辟蹊径解决问题一样,为古生物学界探索鱼类进化史指明了一条新路,使关于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分化时间节点的假说一锤定音。

而在新开辟的新生代,张弥曼同样满怀热情,而且继续取得重大发现。几年前,张弥曼与合作者研究了一种长着异常粗大骨骼的鱼,并将它命名为伍氏献文鱼,以纪念著名鱼类学家伍献文院士。

耄耋之年,仍保持开放心态

对先驱杨氏鱼和伍氏献文鱼的研究,无疑是张弥曼学术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在60年的科研履历中,她与古生物学领域可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

在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之后,张弥曼回忆说,她的父亲张宗汉是医学生物学专家,在神经生理代谢领域卓有成就。因此,张弥曼少女时代的理想,便是成为医生。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号召青年人选择一些国家急需而且基础薄弱的领域,比如与勘测和开发矿产直接相关的地质学。

于是,她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今天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区),又在1955年前往苏联的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因为对古生物的研究有助于寻找化石燃料,比如石油和煤炭。虽然她当时对古生物学一无所知,却带着一颗求真求实的心走进了古生物学领域,而且越来越发现这个领域非常有意思,便坚持下来直到今天。

张弥曼常常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做什么项目都行,都可以试试看。”因为她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名利,来为自己锦上添花,而是更应该从事一些开辟新研究领域的工作,为新一代研究者奠定更好的起点。虽然她在合著论文上很少署名,但继承了她研究工作的学者们,都深知她以往那些工作的开创性价值。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颁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时,给她的颁奖词所言:“张弥曼仍在继续她的研究,永远坚定地探索着人类的起源,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鱼。”

责任编辑:梁艳红
相关推荐
  • 青年女科学家王玲华:在浩瀚无垠中探索“空间”的奥秘

    青年女科学家王玲华:在浩瀚无垠中探索“空间”的奥秘

    凭借一系列备受瞩目的突破性成果,她荣获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就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王玲华。
    2019-06-03 17:23
  •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她,下井坑,走遍了国内地铁在建城市,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施工难题,用双脚绘画出自己的“产业报国梦”;她,工作12年,和团队一起完成盾构设计700余台,打破了100多年来只有发达国家才可以设计生产盾构的神话;她,怀揣着“装备中国,装备世界...
    2019-03-10 13:57
  • 朱兆云:续写云药传奇

    朱兆云:续写云药传奇

    朱兆云,女,1954年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津贴专家。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云南白药集团研发总监,兼任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白药集团国家认定...
    2019-03-09 12:32
  • 韩喜球:中国深海“探宝”的国民女神

    韩喜球:中国深海“探宝”的国民女神

    她不仅是“大洋一号”首位女首席科学家,更是中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专家,在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的20 多年里,她保持着科学家的严谨和女性的坚韧,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题。她,就是中国深海“探宝”的国民女...
    2019-03-08 14:39
  • 张弥曼:一路追寻“鱼到人”的足迹

    张弥曼:一路追寻“鱼到人”的足迹

    半个多世纪前,年轻的张弥曼为解开四足动物起源的谜团,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仍然在古鱼类研究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201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授予中国古鱼类学家张弥曼,以表彰她对...
    2019-03-07 18:45
  • 姜丽萍:中国航空事业的“铿锵玫瑰”

    姜丽萍:中国航空事业的“铿锵玫瑰”

    姜丽萍,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制造总工程师、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组织策划了ARJ21和C919项目制造技术总方案并成功实施;成功构建了ARJ21新支线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完整的工艺规范体系 ,为民机研制做出了...
    2019-03-07 07:40
  •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

    大美·中国女科学家

    ​以真实故事为基础,展现中国当代杰出女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风貌,号召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以当科学家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值此3.8节之际,向这些伟大的女性致敬!
    2019-03-06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