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云,女,1954年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津贴专家。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云南白药集团研发总监,兼任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白药集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5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个人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十九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破局困境,拯救药物所
出生于中药世家的朱兆云说,到自己这辈,家传医术已经走到第五代了。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朱兆云对医学、中医学尤其是民族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儿时的朱兆云,就有一个愿望:要让云药走下高原、踏出深山,为更多人送去爱与希望。
但云药作为一种独特的卫生资源,地处偏远。要将其发扬光大,谈何容易?
1999年,时任云南省医药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的朱兆云就遇到了一个艰巨的挑战。
当时的她45岁,事业如日中天。
领导与朱兆云谈话,希望她到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当所长,而当时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众所周知,是个即将面临转制,失去财政支持的“火坑”。
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劝朱兆云不要趟这个浑水的情况下,朱兆云却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她说:对民族医药的热爱,让我接受了这个临危受命。
来到药物所后,朱兆云目之所及,果然是一片荒凉。就连药物所自己的副所长也说:来到这里,要从负数干起。
朱兆云没有打退堂鼓,她很快理出了思路:要生存,必须科研和成果转化两手抓。为打造“新平台、新项目、新人、新成果”的科研线和“新产品、新厂房、新人、新网络”的产业转化线,朱兆云又做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更为吃惊的决定:将家中祖传的独特用药经验贡献出来,创新攻关。
“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云药发展,而云药的发展,太需要这个研究所了。”
朱兆云用她的无私、无畏感动、激励着整个团队,药物所也因此而再获新生。在上级支持下,药物所完成了生死存亡的GMP和GLP建设。其中,GMP于2004年通过认证;GLP于2005年通过认证,填补了云南新药研究安全性评价规范的空白。
回想起那段日子,朱兆云笑得云淡风轻,她说,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若干技术难题,几乎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如何攻坚克难,是让大家魂牵梦萦、做梦都在关心的事。“有时候感觉实在跨不过去了,又突然想起来,可以如何解决,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图为2015年5月16日朱兆云在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标本室进行标本鉴定核对
在朱兆云的带领下,药物所已建成包括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室在内的10个研究室,形成了规范系统、特色鲜明的新药研发链;其中,中药材品质评价三级实验室、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制剂中试生产中心和安全性评价中心通过国家认证。
曾经一度濒死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如今被认定为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步履不停,探索创新源
随着药物所逐渐步入正轨,朱兆云在低纬高原地区展开了资源调研。
朱兆云始终认为,云药产业的未来,“应该以民族药物为特色”,其中,包含中药和天然药物。
云南系属我国独特的低纬度高原,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多样性尤为丰富。据统计,云南省的天然药物资源占全国总数的51%,省内25个少数民族各有独特的用药经验,发展民族药产业本是得天独厚。
但朱兆云却发现,随着生物环境的退化,天然药物资源减少;基础研究薄弱、药材基原混乱;民族民间延续上千年的用药经验也正面临着被遗忘和失传的危险……
种种阻碍,让前路似乎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其实能让药物所回归正轨,朱兆云已经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即便她就此止步,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她有任何指摘。
但心中的强烈信念却让倔强的朱兆云再一次选择放弃安逸,再一次选择迎难而上,她决定:梳理基础工作,实地调研,探索创新之源。
图为2007年6月23日朱兆云带领团队成员在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进行野外资源调研
在低纬高原进行资源调研,其复杂性和难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朱兆云用她数十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和一以贯之的务实态度,支撑着整个团队。
面对复杂多样的气候,朱兆云根据经验精心设计,在与团队成员共同研究、数十次修正的基础上,最终设计出覆盖完整气候带的调查路线。
兼顾民族用药经验,朱兆云反复斟酌,制定出“民族民间应用+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原+生态适应性”的融合研究方案,用实际行动宣告:药物所团队不仅要展开调研,还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调研。
图为2010年4月23日朱兆云在大理州三月街药材集市进行调研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朱兆云团队最终采集标本11082种80378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准确鉴定354科1534属401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翻译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收集附方5816首,确证药物基原1679种;首次系统筛选研究99种特色药物;编研业内有重大影响专著3部15卷共755万字;建成3个共享信息数据库。
这一研究成果,为云南地区民族药、天然药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手握丰硕的天然药物资源,朱兆云趁热打铁,夜以继日地研究起如何推动药物所的产业转化。
她翻查资料、反复推敲,组织团队有序开展系统规范的药学、药理、毒理和临床研究,终于,在云南彝族民间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一个名叫“金品”的新生彝族药呱呱坠地,并一举拿下了5个新药生产注册批件,6个已实施的国家发明专利。
寒来暑往,在朱兆云的带领下,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从奄奄一息到破茧重生,沿着当初设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两条线齐头并进,已经取得了耀眼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赞美和荣誉纷飞而来,她说:我们非常珍惜国家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更将其看作不断前进的动力。
步履不停,朱兆云继续走在创新云药的路上。她期待着,终有一天,云药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更多患者带去康健的希望。
本文作者:衣韵潼
资料来源: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王亭
相关阅读:韩喜球:中国深海“探宝”的国民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