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在5月8日成都召开的“青城论道 低碳能源共生发展”大会上,中自科技总经理王云在“2025年低碳能源产业投资的机遇与挑战”圆桌论坛上,系统阐释了中自科技在低碳转型路径中的技术商业化实践上的思考。
中自科技是一家在材料化学领域有20年积累,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向驱动的科创型企业。公司在新能源和新材料赛道布局了氢燃料电池和储能与储能+等业务。
王云称,我们看好利用“储能+光伏+智能微网”系列技术构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公司前期储备了“源、网、荷、储”协同技术,今天把天津大学王成山院士团队智能微网相关技术在公司产业化,标志着公司为构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准备好了整体解决方案,未来将开启商业化运营。
对于“资本该如何避免陷入技术泡沫陷阱?”这个问题,王云回答到,资本的投入一定要和产业发展的阶段相匹配。他以氢燃料电池行业为例进行了阐释。在行业还未成熟之前,资本的炒作和市场的虚假繁荣,导致部分优秀创业公司还没等到市场真正起来就死掉了。今年是中自科技进入氢能赛道的第7年,这7年中自科技并没有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而是一直在修炼内功,坚持核心技术突破,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都打通后,才逐步过渡到“技术+市场+资本”。
在就“中自科技如何通过技术迭代构建补贴退出后的盈利闭环?”这个问题讨论时,王云表示,中自科技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业务享受着 “污染付费”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得益于国家强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要求每辆新车必须安装合格的污染物净化催化剂才能销售,并且这个标准在持续升级,在标准的推动下,企业为了持续的产品销售,必须长期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通过强制标准的实施,环保和盈利的问题就同时解决了。
他认为,当前碳交易市场也是类似。相关的法规、标准,推动着高碳排放的企业要交碳税,倒逼这些企业做绿色低碳能源的转型;同时低碳、零碳、负碳排放的企业可以卖碳排放指标,有了收益减碳也会从被动变主动。
对于工商业储能的内卷,王云也表示,当前厂家都在卷价格,但工商储产品要用15年以上,很多问题可能要使用5年后才会暴露出来,这也倒逼行业从卷价格必须过渡到到卷性能,卷产品的可靠性和卷质量等。王云呼吁,对于工商业储能产品应建立相关标准。让那些坚持持续技术创新,坚持产品品质的企业,在标准的规范下受益,最终让行业良性循环。
环保技术研发周期长、资本投入大,但资本市场更倾向短期回报。中自科技如何通过产融结合(如绿色信贷、技术入股)破解“期限错配”难题?对2025年低碳投资中的“耐心资本”布局有何建议?王云称,破解“期限错配”需通过政策红利承接、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入股等多维路径,形成“研发-产业化-市场拓展”的闭环。他强调,低碳投资大多是长周期项目,需构建以政策为牵引、资本结构创新为支撑、产业生态优化为基础的“耐心资本”体系,以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