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5月8日“青城论道低碳能源共生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开幕。本次大会由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四川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主办,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承办。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新型能源企业等300余位代表围绕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路径、储能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四川省政府原秘书长唐利民致辞)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四川省政府原秘书长唐利民在致辞环节表示,全球能源结构正加速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下我们要把握好新能源革命在经济深度转型发展中的历史机遇,加快创新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共同建立起更加优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唐利民称,能源是确保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和保障,是经济的血脉,具有不可或缺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正加速向低碳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当下我们要把握好新能源革命在经济深度转型发展中的历史机遇,加快创新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共同建立起更加优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四川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腹地,更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基地。2024年,水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排名全国第一,三分之一清洁能源输出到全国各省市,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4年四川省经济总量已经达到6.47万亿元规模,全国排名第五。四川水、光、风和地热能等资源丰富。
唐利民称,过去四川通过建设白鹤滩、溪洛渡、二滩等大型水电基础设施,构筑起传统能源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地位;近几年来四川通过大力发展锂电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建立起了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领先优势,举办了国际动力电池大会、晶硅光伏大会,推动了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硕果。
在他看来,“青城论道”大会就是要从储能产业为切入口,推动低碳新能源再上新赛道,在“风光储氢充”领域搭建新平台,通过交流,为投资者找到新目标,为科技成果找到新应用,为储能产业找到使用场景,为县域经济载体找到新动能,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唐利民强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最重要的单元,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根据有关资料,四川省县域地区分布式光伏年发电潜力超过300亿千瓦时,工商业储能需求量年均增长25%,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储能及智能微电网在解决偏远山区供电、工业园区能效管理等领域成效显著。
如何将这些新能源技术与县域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实践探索看到,以“分布式+微电网”模式赋县域高质量发展已经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他表示, 近年来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联合各界力量,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结合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以分布式光伏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在凉山、甘孜等光照资源丰富的县域,推动“光伏+农业”“光伏+养殖”模式,既为农户增收,又为电网“削峰填谷”。在攀枝花的盐边县通过屋顶光伏项目,年均为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减少碳排放1.2万吨。
二是以工商业储能激活全省县区园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新质动能模式。针对县域工业园区用电峰谷差大、网络不强、用能成本高的痛点,我们联合华为数字能源、中自科技等企业,在绵阳、宜宾等地试点“储能+需求响应”系统,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0%~20%,并助力园区实现100%绿电消纳。
三是以推动智能微电网运用构建韧性高效能源保障体系。在阿坝、广元等地质灾害多发区,智能微电网通过“风光储一体化”设计,保障了偏远乡镇的稳定供电;在成都平原县域,微电网与数字技术结合,实现能源供需精准匹配,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据了解,下一步,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首先,强化政策协同。积极推动省级层面出台《县域新能源与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加快促进完善分布式能源并网、储能补贴等政策支持,不断推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各种举措。
其次,深化技术赋能。积极依托华为数字能源的智能化平台、中自科技的储能核心技术等龙头企业群体的力量,加快构建全省甚至跨区域的“云—边—端”协同的县域能源管理网络,推动能源系统向“源网荷储”一体化升级。
再次,打造示范标杆。未来几年,积极协同各方力量在川南、川东北等区域建设10个以上“零碳园区”、50个以上“光伏示范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低碳发展模式,促进全省低碳能源快速发展。
最后,推动跨界融合。积极推动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的联合与合作,积极推动设立各层级新能源发展基金和“绿电+绿证+碳汇”市场化交易机制,让低碳红利惠及更多群众。(吕天玲实习生温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