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新”致“质”,千年古城苏州新的打开方式

2024-07-14 22:22中国财富网胡长虹

苏绣、昆曲、丝绸……中国传统特色符号重要集结地苏州,正从坐拥太湖、背倚长江的传统地理优势中焕发出新的创新因子,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实践示范样本的打造。

从2500年前的“阖闾大城”,到如今常年“置顶”全国经济圈,厚重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精神,托举苏州经济向更高更远腾飞。2023年,苏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3万亿元,上市公司总数达263家,在《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研究报告》榜单中位居第二。

小小姑苏城,“吴侬软语”如何涵养出处处争第一的城市气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嘹亮号角为何从这里发出?浓夏七月,让我们跟随“第五届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发布会”中专家、学者的珠玑建言,揭开苏州发展的神秘“面纱”。

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奋力打造创新承载区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阖闾大城”内在布局逻辑仍然清晰地显现在城市生活图景中,历史与现代深厚融合的浓烈氛围吸引大批国内外企业、资金、游客聚集于此。苏州也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在科技创新、强链固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道路上实现新探索、新成就。

“苏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表示,苏州在打造创新生态,实现创新产业发展转型效果显著。近年来,苏州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目前,苏州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5万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位居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7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400家,均位居全国第四。”苏州着力打造重大战略科技平台,加快建设苏州实验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已经获批了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其中含牵头类1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机构等已经增至3000家。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苏州牢牢把握住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在姑苏大地上奋力打造出新的增长极。“苏州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作出‘三个结合、两个支撑、五个转变’”,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张东驰介绍道,“三个结合”分别是开放与创新的结合、创新与产业的结合、产业与资本的结合,一流的创新生态和一流的营商环境则分别作为“两个支撑”。“五个转型”方面,张东驰指出,一是发展动力转型,苏州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目前全社会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工业技改投资均超过了1千亿;二是产业结构转型,苏州目前除了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外,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光子等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也迅速成长起来;三是投资结构转型,当前,苏州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基建等领域的投资占比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0%;四是外资外贸转型,苏州外贸的主体、方式、市场、业态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吸引了境外世界500强投资项目486个,累计使用外资超过1600亿美元,居全国第三;五是发展效益转型。

城市创新生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史。“富庶”的江南标签中潜藏着骨子里卓越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在厚文崇教又精工重商的思想交织中,苏州人文与经济相融互促、相得益彰,近年来先后被世界银行、《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优良的城市创新生态有利于科技创新,尤其是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形成,从而形成科技生产力。”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当下更加强调以原创式和颠覆性科技创新来推动城市生态创新。在促进产学研协同,助力区域创新发展方面,陈劲表示,清华大学在地方组建分院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辟如,在苏州成立了新材料研究部,在成都、合肥成立高端研究院,来促进当地区域在能源和公共安全方面的科研能力提升,以上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数字经济时代,特别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一个城市主要看三方面的实力,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国际数据协会(IDA)主席,浙江大学教授、博导王春晖指出,首先,数字经济时代意味着由数据驱动城市创新,要夯实数字智能基础设施以及数字资源体系两大“硬实力”。其次,数字经济时代软实力主要看其文明与法治,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一定要以法治来保障。同时,“一个数字经济发达的城市,一定以数字文明为核心。而巧实力是一种智慧,将会推动形成一种大家乐于为创新贡献的生态。”王春晖称。

创新生态是一个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土壤,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盛世豪认为,无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进行科技创新,真正的创新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包括政府在内的主体便无法形成市场动能。与传统经济相比,城市创新生态对政府治理能力要求更高,基础研究、科技研发以及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政府方面的牵头与引领。

“以更开放的心态融入城市创新圈”

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产业创新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企业是构建城市创新生态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对于激发城市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创新潜力尤为重要。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西门子艾闻达中国区负责人江崇龙认为,“企业很难做到所有创新都由自己来完成,构建创新生态,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到创新生态圈中。”他表示,科技突破对企业发展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对企业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的推动和变革;二是对企业核心的价值链、企业核心流程的推动和变革;三是未来企业科技技术壁垒将会越来越高。”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倪祖根通过本企业的发展历程分享,认为企业要不断坚持产品、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经营模式的创新,“过去几十年来我们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垂直整合,关键的零部件都是自己做的,以此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

两千年的历史,很古老;两千年的现在,却很年轻。正如姑苏巧工“双面绣”,苏州正在两千年文化根基上绣出另一幅高质量发展现代图腾,奔赴在另一条崭新的大道上。


责任编辑:闫梅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