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智中国 > 热点 > 正文

数字化模型助力充电桩行业投资收益,十年老兵有哪些经验?

2023-07-13 23:02 来源: 中国财富网        作者:雨天 1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充电桩行业的黄金发展期正在加速到来。

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像北京的气温一样达到了历史新高。全国累计超300万辆的规模也带来了充电桩行业的火爆。顶层政策持续加码,越来越多新玩家不断涌入,其中不乏各领域跨界而来的国内外巨头。

但与此同时,乱象也随之而生。到处可见的价格战以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后留下的僵尸桩,让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

新进入的运营商如何通过数字化模型找到最佳场站地?不一样的场站又该选择什么样的运营模式?是否能通过“合纵连横”的模式达到行业发展最优解?本期《数智观察》我们邀请到了深耕该行业十年的专家: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国区CEO王磊。

微信图片_20230713205244.jpg

万帮数字能源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以从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的企业。其名下品牌“星星充电”为客户提供设备、平台、用户和数据运营服务

充电桩行业还能投资吗?

随着大功率充电技术的普及,我们可能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充电桩,如果有投资者不了解情况就贸然进入,没有想好各种充电场景,没有想好服务的对象是什么?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中国财富网:6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界,都认为电动汽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飙升的阶段。在您看来,与之相匹配的充电服务空间会否迅速加大?

王磊:如果单从数据分析来看的话,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配比比例缺口还是非常大。我对今年整个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增长速度非常乐观。今年新能源汽车总体销售量应该突破1,000万辆甚至到1,100万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2014年是中国推广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元年,从2014年一直到2022年加在一起,市场上的存量也就1000多万辆,今年一年就新增1000多万辆。所以,拐点真的是迅速的来了。2015年提出500万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部委和产业界都认为应该配比480万台充电桩,也就是基本是1:1的车桩比。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充电桩吗?其实,充电桩的配比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计方式,我们不能按照一车一桩来规划充电桩的数量。充电场景是非常多样和复杂的,我们可以把充电场景打开来看,什么样的场景需要1:1的充电桩配套设施,什么样的场景不需要。

中国财富网: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态下,有哪几种充电场景?根据您将近十年的经验,您认为,车主在这些场景中充电时都有哪些诉求?

王磊:充电场景分为几大类,第一大类在家庭、社群、社区和单位,如果在这些地方建充电桩,我认为在这里建7000w的交流桩就足够了,这个场景里我们当然是希望充电桩越多越好,最好每个车主的停车位上都有充电桩。最近出台的政策要求,新建楼盘车位和充电桩预留接口要做到100%配比,也就是说你想建的时候都能建,这是一个非常利好的信息。但是现在做不到,尤其是我们还有大量的老旧小区,预估(能做到100配比)最多40%,这可能都乐观了。

剩下不能在家里充电的车主只能去外面充,目前接触更多的是公共快充站。以前我们建的充电站大概是20千瓦、30千瓦、40千瓦和60千瓦,但是现在根本不够,现在120千瓦打底,功率已经做到480千瓦甚至更高。所以在这种场景中,老百姓不是找不到充电桩,而是他们在找能够大功率快速充电的充电桩。

还有第三第四类的充电场景是什么?大巴车专用车辆、矿山码头、机场,这些也是需要大量的电动化,电动化以后的话也是需要各种充电场景,但是他们可能需要什么?高防护、高功率、免维护,对吧?或者叫易维护、寿命长、电损低,这是大功率充电特殊应用场景下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大功率充电技术的普及,我们可能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充电桩,如果有投资者不了解情况就贸然进入,没有想好各种充电场景,没有想好服务的对象是什么?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如何通过数字化模型找到最佳场站地?

经过了将近十年,我们积累下来的最大能力就是数字化。我们通过大数据进行建模,评判该区域建设充电站是否能够盈利,给出合理的运营方案。这对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以后大家建充电场站不用靠拍脑袋了。

中国财富网:有投资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看到别人的充电站很赚钱,在旁边再建一个就不能赚钱?

王磊:这个问题其实早期我们(星星充电)也走过弯路,我们做过大量试点,也有很多场站投资回收期非常长,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回收,老百姓也不去充电,这些情况对我们来说都是教训,但是这些教训是有价值的。

我想强调的是,经过了将近十年,我们积累下来的最大能力就是数字化。通过对周边所有的相关因素数据的收集,比如说周边竞争场站情况、原有场站的经营情况、当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当地电价水平、电力增容成本、停车费的水平,甚至包括周边各种服务设施的分布,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建模,然后得出结论看这个地方建设充电站是否盈利。我觉得这对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以后大家建充电场站不用靠拍脑袋了。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定价体系。定价以前大部分都是拍脑袋定,觉得这个地方定多少钱合理就定多少钱。现在我们的定价体系是系统自动计算,可以自动算出来说这个场站应该定价多少,所以非常精准。

除了选址和运营,我们还要考虑在场站做什么活动,如何拉新拉活,如何做各种促销?现在这些问题都不需要人工去想,我们定制的模型会告诉你应该怎么样去运营,线上的运营怎么做,线下的活动怎么做。现在,我们把上面这些能力沉淀下来,变成产品变成给我们的合作伙伴提供服务。

中国财富网:您如何看待新加入的充电桩企业?

王磊:作为一个充电行业的老兵,我对于新加入的这些群体是特别欢迎的。这个行业规模太大了,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要赶得上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靠一个企业的投资是不可能,而且也没办法运营和管理那么多的充电桩。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加入。

我们通过资产权和运营权的分离和很多企业实现了合作。这些企业之所以愿意选择星星充电,不仅仅因为我们拥有的算法能力,能准确找到可以赢利的场站,还因为我们有很强的用户导流能力,目前星星充电平台上的有效注册用户数量每个月都在大幅增长,这些对于服务商来说非常重要。

其次,这些企业愿意合作也因为看中了星星充电的品牌。通过共建和托管,我们帮助他们建站、运营和导流。通过这些模式,我们把充电场站一些收益让步给合作伙伴,只收取非常少的托管费。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希望和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互利共赢。

靠烧钱做充电运营能坚持多久?

在很多城市充电运营商已经不愿意再去投资了。试想一下,如果大家不愿意投资了,最终伤害的是谁?是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用户。

中国财富网:据我们了解,现在充电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价格战。很多服务商通过不断地降低服务费来吸引车主充电,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磊:这个行业发展得太快,新进入的人又特别多,大家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憧憬进入这个行业。他们进来以后第一个事情就是打价格战,在某一线城市,我甚至见过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了十几个甚至二十个充电场站。

大家现在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打价格战,服务费从早期的时候0.5元/度或0.6元/度,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做到0.3元/度。这个价格对于充电运营商来说已经很不友好了,很难盈利。

就是这样,还有服务商敢把价格打到0.25元,甚至0.1元。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些靠资本推动的运营商,他们还给补贴,通过补贴车主或者中小运营商来吸引更多流量。

也许有人说充电越便宜越好,哪怕不要钱不是更好吗?短期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它大大地挫伤和伤害了很多充电运营商的投资热情,在很多城市充电运营商已经不愿意再去投资了。试想一下,如果大家不愿意投资了,最终伤害的是谁?是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用户。

不仅如此,一些充电车位的租金也是坐地起价。一个车位的月租金从一开始的500元、600元上升到800元、1200元,现在甚至涨到3500元,最高还有涨到5000元的。这些都成了畸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纯做充电运营不太可能收回成本,或者说收回周期非常长。

中国财富网:碰到这种情况,作为头部企业的星星充电又是如何面对?

王磊:这也是一种市场化行为。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和业主方商讨一些更长期的合作方案。一些业主也考虑,虽然短期内可以收到很高的租金,但是,如果不能长久运营,享受不到长期充电运营的服务分成,后面留下一堆烂摊子,还要做资产处置,可能会更麻烦。不仅如此,充电行业也特别强调用电安全,运营管理水平,这些都不是一些新进入者靠价格战能做好的。

中国财富网:在您看来,未来的充电行业将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王磊:将会形成一个各个城市交叉立体的充电网络。也就是说8小时充电网络,2小时的充电网络,1/2小时的充电网络及10-15分钟的快充充电网络,还有第五张网就是特种场景下的充电网络,这5张网一定是覆盖各个城市的充电网络,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还有广阔的农村,最近非常热的一个话题是电动车下乡,我在跟一些领导汇报的时候说,新能源汽车下乡其实也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单纯地说在农村建几个充电桩,我就完成了充电桩的布局,不是这样的。

中国财富网: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您有何规划?

王磊:优化资产、新建投资,拉动更多的人一起投资。这是星星充电接下来的很重要的三个方向。作为主力运营商,我们在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这是新生的一些投资量,我们通过给合作伙伴赋能(共建、托管、联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让更多人赚到钱。

谈到长远规划,我认为,未来我们的市场可以分成四大块,一是碗里的,现在能够吃到的饭是什么样的。二是锅里的,锅里面的现在量还不大,但是以后一定是趋势,量也会慢慢变大。三是田里面的,虽然田里的东西我们现在还没有开始供货,但是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了,我们会择机推广。除了上面三个以外还有一个天上飞的。田里面的和天上飞的肯定是更大的市场,也就是说这两块一定是我们二次、三次增长曲线。

(摄像:陈学强 剪辑:贾丰瑛)

责任编辑:谢玥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