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财富有约】张忆东:A股科创长牛起步颠簸

2021-08-13 12:40 原创
中国财富网

最近各大市场都不太平,A股风格频繁转换,港股表现全球垫底,在相对悲观的预期中,如何做资产配置?今年A股、港股还有哪些机会?

近期,围绕投资,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兴证国际副行政总裁张忆东接受了《财富有约》的专访。

张忆东从事A股、港股及大类资产配置研究20余载,可谓国内策略研究的大师。他认为,在大国博弈的长期背景下,科创长牛刚刚起步,后续国内外的风险因素或在8月共振,形成有惊无险的扰动,未来投资要重点关注100亿到500亿市值的科创“小巨人”。

A股科创长牛起步颠簸

对于A股下半年的走势,张忆东表示,整体表现为先抑后扬,三季度会释放风险,但不是系统性风险,应该理解为科创长牛起步阶段的颠簸。

首先,市场没有系统性风险。在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无论美国或中国,低利率都是常态。下半年,中国整个流动性的大环境没有问题,更多体现在宽货币,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概率在3.5%以下,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以下。

其次,市场会出现结构性、阶段性的冲击。国内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是房地产的债务违约风险,第二是地方隐形债务出清的风险,三是反腐带来的金融及金融机构的一些局部风险。

具体来看,在严格实施“房住不炒”,以及“三根红线”的约束下,一些高负债的大中型民营房地产开发商的债务违约压力不断深化,8月大概率会出现债务重组的风险,不过,这种风险不是“黑天鹅”,而是“灰犀牛”。

另一方面,下半年要高度关注银保监“15号文”的落实,地方融资平台、地方隐形债务可能也会出现风险加速释放的节点。

最后,反腐已经常态化,且永远在路上,二季度因为重大节庆延缓的部分风险,到了三季度可能会重新出现。

三个风险在8月份或形成一定程度的共振,所以市场会出现结构性、阶段性的风险。不过,不必担忧会出现类似2018年的危机,中国宏观政策的预调微调,例如降准、结构性降息,甚至不排除三季度的再一次降准,能保证整个市场处于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

另外,在风险释放的同时,市场还会出现对冲的力量,即“十四五”规划的落实,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内需新消费等都是长期受益的方向。

结构性风险除了国内的三大冲击,还有海外的两个方面,一是美股的风险,二是港股的风险。

其实美股总体有惊无险,不要总担心美股崩盘,美股崩不了。一方面,从历史来看,美股系统性崩盘都源于流动性危机,是资金链的问题,而现在美国无限QE后,相当于向市场注入巨量流动性。另一方面,美国Taper实施大概率在今年年底甚至明年年初,短期内可能只会公布一个时间表,公布时间表就是利空出尽,因此,8月下旬至9月,可能会引发一些金融震荡。

美国覆水难收,尤其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没有意愿、没有信心,甚至没有能力去趋势性地收缩流动性。因此,总体来看,美国8月份或者9月份的调整是一个有惊无险的扰动,不会对A股形成太大的影响。

港股方面,下阶段依然要关注配置型外资的动向,尤其是外资对互联网政策的担忧。如果下半年互联网政策依旧不明朗,港股市场也会被压制,市场整体呈现弱势震荡的态势。

总体而言,海内外的风险都是阶段性、结构性的冲击,可以理解为A股科创长牛起步阶段的颠簸,就像2005年的楼市和2013年的创业板,颠簸之后方向不变。

敌退我进,勇敢布局港股

市场关注的另一大热点是港股,港股今年高开低走,恒生指数2月突破3万点,随后展开回调,年内最大跌幅超20%。如何看待年内表现孱弱的港股市场?又如何看待港股的投资机会呢?

对此,张忆东表示,首先,香港资本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因此,香港市场是中国资产,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说,只要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对中国经济转型有信心,就应该对港股有战略性的信心。

其次,从中短期的维度来看,港股与A股的投资者结构不同,A股以本土投资者为主导,海外投资者占A股流动市值仅3%左右。而主导港股的主要还是全球资金,甚至是欧美资金,因此中短期对政策的反应不一样。港股尤为偏重互联网和消费,在教育和互联网政策彻底明朗之前,港股相比A股肯定略有逊色。

第三,叫做“风物长宜放眼量”,现在是港股最坏的时候,也是长期投资的最好机会。所谓“敌退我进”,在外资撤退的时候可能迎来港股投资的好机会,这个时候才应该围绕港股里面最优秀的公司“以长打短”进行配置。

如果说A股下半年的走势像2013年,港股可能就是像2018年,下跌之后将赢得一个约两年的大机会。虽然2019年和2020年的指数没有很强的表现,但恒生科技指数翻了好多倍,很多成长型的股票翻了几十倍。

现在无论是恒生指数还是恒生国际指数,向下的空间都不大,没有系统性风险,即便三季度可能出现深蹲,但今年港股也不是一个系统性熊市。因此,对于港股的投资策略,第一要相信基本面的力量,第二要在别人撤退的时候勇敢布局。

不过,最后还是要提醒,投资者一定要认知自我。港股没有太多的个人投资者,而是以机构为主导,是“镰刀对镰刀”,加之港股没有涨跌幅限制,可能一些大蓝筹都会出现一天跌百分之十几的情况。因此,个人投资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能力,建议去定期定投一些优秀的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产品,包括公募基金、对冲基金等。

挖掘中小市值的科创“小巨人”

美股方面,今年中国经济恢复很快,但中美两国股市表现却有差异。对此,张忆东解释,看待这个问题,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衡量标准是什么?一定要放弃中国股市就等同于上证综指的概念,不应直接以上证综指对标美国的纳斯达克或者标普500。上证综指里面太多传统经济体,在行业发展模式被改变的当下,指望传统经济迅速上涨并不现实。美国目前指数的编制方式更合适,基本是由一批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带着指数走,我们也要拿良好的标的去对标。因此,中国股市并不比美国差太多。

第二,从周期的维度看,的确美国很多周期股的表现更强,一方面因为基数的原因,美国去年周期股跌更惨,而中国由于疫情防控得力,一些周期性行业在去年下半年已经有所表现。另一方面,美国的放水力度更强。最后,美国市场由于做空机制,一些周期性的股票跌的时候非常厉害,反弹起来也非常猛。因此,无论从基本面、收益率,还是估值的波动区间,美国都会更明显。

第三,不能太纠结指数,而是要比谁的竞争力更强。中美都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美国最好的资产是优质科技成长,中国最好的资产是先进制造,包括新能源车、半导体、智能驾驶、高端装备,军工等,也包括能够补短板的硬核科技,以及以生物医药、医美、国潮,甚至类似于以宠物经济为代表的新内需消费,这是中国科创长久发展的三大内核。

现在经济结构分化越来越明显,因此,以前做波段、玩择时就能赚钱,而现在,看指数赚钱只能是“死路一条”。

总之,不能老是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不能比指数,要比就比投资机会,用长处对比长处更合理。

落实到具体的投资上,就是要拥抱未来的核心资产,从目前来看,就是把握那些科创“小巨人”,尤其要重点关注100亿到500亿市值的科创“小巨人”,在一个大的产业空间里面去寻找那些最有潜力的公司。

(提示:上述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具体操作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责任编辑:何苗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