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讯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普通家庭“幸福的源泉”。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医疗科技的长足进步,中国少年儿童健康指数提升明显,“拥有健康身体的‘宝宝们’是否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对此,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教授认为:“重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加大专业服务力度刻不容缓。”
统计数据显示,国内15%-2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此比例还有可能呈上升趋势,医学识别能力的增强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崔永华表示,“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包括广大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在不断提升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压力而来的成人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也是不争的事实。”
图:崔永华教授与小患者耐心交流(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供图)
崔永华认为,目前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意识和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服务水平需要同时提升。“由于这类学科发展时间短,相关社会卫生知识普及率低,造成大众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度非常有限,一些症状表现难以被及时发现。”崔永华表示,“比如儿童多动行为,就经常被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抑郁症,因为更多表现为行为问题,如厌学、早恋等,通常被看作‘青春期的叛逆’而被忽视。更有一些‘优秀的家长’能够发现问题,却绕不开传统观念的束缚,主观上导致了对孩子病情诊治的延误。”
据了解,近三年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看诊人次超过20万,基于大数据统计,科室对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下各类疾病的分布差异进行研究,并将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步门诊工作应对方案。该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不均衡,崔永华深感任务艰巨。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专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不到500人,诊断、治疗这类疾病的专业力量还非常薄弱,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崔永华表示,“在很多时候,我们即便做了大量的科普和教育工作,但由于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公众长期形成的既有观念,在疫情防控的特殊环境下,更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关爱儿童心理健康。”
据悉,来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的数据显示,疫情暴发以来,精神科接诊患者中,属于情绪异常问题的病例占比已经从以往的第六位提升至第三位,而此前的门诊患者以神经发育障碍类病例(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等)居多。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特殊时期,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一个稳定的情绪。”崔永华表示,“疫情之下,孩子居家时间延长,稳定的家庭氛围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稳定’既来自于父母的情绪,同样来自于孩子的生活规律,让孩子时刻保持规律而充实的良好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容易适应未来开学后的学习和生活。”
崔永华认为,特殊时期的亲子关系培养与维护对家长而言同样重要。“不要等到孩子由于缺少家长陪伴或情绪疏导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后再去想办法弥补,那将付出更多的代价。”崔永华提示道。
在崔永华看来,儿童心理疾病会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增加父母的时间成本。“根据我们的调研,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父母每周至少需要11个小时的‘额外陪护时间’,而每周的额外支出,如额外补习的费用,至少在1500元以上。”
据了解,为了保障对心理问题患儿治疗的持续性不会因疫情影响而中断,同时针对广大学龄儿童在“漫长假期”内可能出现的就诊需求,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目前实行“无假日门诊”,包括春节期间亦不停诊,而多套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和方便异地患者线上问诊的多媒体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也将全力为特殊时期的儿童心理健康管理保驾护航。
“希望通过更多‘医教结合’的项目,打造更适合孩子生存、发展的氛围,提高社会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知晓率,推进我国儿童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崔永华教授说道。(作者: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