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新岁,人间复苏,以民礼地,以食敬天。”
食物,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最为重视关切的一环。对于老百姓来说,食物不仅仅是汲取营养的载体,更是一种对于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新年的食物,更是满载了中国人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和期许。
春节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过年的吃食自然是马虎不得的。从腊八到除夕,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在中国的南北东西,虽然各地的新年习俗不同,制作的过年食物各具特色,但是百姓对团圆美满、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归家的期盼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便拉开了农历新年的序幕。
俗语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虽然此时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作家沈从文在《腊八粥》中这样写道:“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喝了热乎乎的腊八粥,心里就暖了,年味儿更近了,回家过年的期盼也更热烈了。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不管世界多大,走的多远,过年都要回家。“回家过年”,这是刻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共同密码。
临近除夕,在外求学务工的游子们,陆陆续续踏上了回家的路。人头攒动的车站里,集散着为生活打拼的脚步,为梦想奔波的身影,为回家团圆沉甸甸着的行囊。匆匆行驶的飞机和火车上,再美的风景也比不上回家的憧憬。
对很多人来说,春运艰辛、回家波折,但艰辛波折之后,终会有那一份私人定制的热气腾腾在前方等待着你。在新疆人的期盼里,那是洋葱、西红柿、羊肉和足够的孜然;扬州人垂涎着一双竹筷插入浓汁闪耀的狮子头里;广东人的回忆里,一定有去年过年和家人共享的鱼丸、牛丸,那爆浆在口腔……每个人心里的过年必选项都有所不同,但“家乡的味道”这个必选项却几乎人人相同。
而在家中,家人早早便备好了过年的食材。在湘西,一到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腊肉,这饱含人间烟火味道是对新年最好的犒赏;而在陕西,蒸花馍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习俗,这里每个主妇都有一双巧手,信手捏来的剪子、梳子、筷子,都可以成为做花馍的小工具……
对于一向擅长烹调的中国人来说,“食”好,是不可或缺的开年大事。从食材的挑选,到佐料的考究,中国人的新年在节前的期盼里慢慢发酵,最终呈现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年。
除夕的盛宴
午餐过后,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一顿极为重磅的晚餐——年夜饭。对讲究寓意的中国人来说,辞旧迎新的这顿饭,一定要有阖家安康的好彩头。拥有一顿健键康康的团圆饭,才是一个众望所归的中国年。
鱼,是中国人家团圆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东北的炖鱼、北京的红烧鱼、山东的糖醋鱼、苏州的清蒸、眉州剁椒鱼、广州的酿鲮鱼,家家户户虽做法不一,却都象征着“年年有余,衣食丰足”的美好憧憬。
而对于“无鸡不成宴”的广东人,似乎只有“白斩鸡”才有资格宣告这场饕餮之宴的开始。喜食原味的广东人,将母鸡用白水烹调,将熟之际捞入冰水降温,方得这皮爽肉懒,斩断可见骨髓带血的鲜美口感。以盐、油和开,再配上一碟姜葱蓉、豉油,这道原汁原味,肥嫩鲜美的佐酒佳肴就端上了桌。
盆菜是中国华南地区一道传统菜式,每逢喜事佳节,都会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盆菜看似粗犷,实则考究。食材需事先进行煎、炸、烧、煮、焖、卤,再按次序层层装盆,鸡、鸭、鱼、蚝等名贵食材放在上层;猪皮、萝卜、香菇、腐竹等容易吸收汁液的食材放在下层。百菜百味,共冶一炉。盆菜里烹出了中国人“味和”“人和”的家庭哲学,预示着来年祥瑞丰足,阖家团圆。
而在东北饭桌上,锅气升腾不息。白肉血肠,是东北饭地区特有的一道传统名菜。白肉,也称“福肉”,肥而不腻、肉烂醇香;血肠,取宰杀牲畜时的鲜血,拌入盐、胡椒粉等调料灌肠煮制,色泽鲜亮、鲜美细嫩。一道白肉血肠,将牲畜的血肉各尽所用,讲述了千百年来东北人对于自然馈赠的感恩与尊重。
当一道道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被端上餐桌,除夕的年夜饭就宣告开始了。
“相隔千里终团圆,共坐檀桌前。举筷入口皆思念,同衬此时意。”几千年的习俗,传承了一道道经典国味,绵延着中国人对新年的祝福。一桌团圆饭,一个中国年,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文化羁绊。家家户户济济一堂,在对旧岁的留恋和新年的憧憬中,期盼着新春的到来。
一家人举杯庆祝,一家人守岁迎新,一家人团圆安康,这就是中国年的意义。
高光的时刻
吃过年夜饭,热闹的气氛稍显平复。往日此时,人们已乘着夜色进入梦乡。而今日此刻,大江南北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再进入厨房,张罗起下一道吃食,也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食物,那就是饺子和汤圆。
在北方人的骨血里,“饺子”绝对是春节的主角。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饺”与“交” 谐音。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新旧交替、辞旧迎新,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饺子外形如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人们还会将硬币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饺子就预示新的一年将交好运。
在过去,吃饺子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全家人都会参与进来,和面的、做馅的、擀皮的、烧火的,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包饺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而除夕,就给了人们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用妈妈擀的饺子品饺子皮儿,包上爸爸和的饺子馅,包起一只圆滚滚的饺子,也包起了幸福和团圆。
而南方人,则视汤圆为正宗的跨年美食。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汤圆象征着团圆吉利,软糯的皮包裹着香甜的馅儿,是人们对甜蜜美满生活的期盼。
当中国农历新年的钟声敲响,白花花的饺子、圆滚滚的汤圆,趁着子时跨年入锅,点亮了中国人在除夕夜最高光的时刻。
新年康是福
其实,无论南北还是东西,无论饺子还是汤圆,虽然各地的新年的食物不同,但是这些食物都被人们赋予了相同的美好祝愿,那就是老百姓对“福”乞求。
何谓“福”?韩非子认为“全寿富贵谓之福”。《尚书》中的“福”则更为具体,“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临门,万事如意。健康长寿作为五福之首,是追求幸福的本钱,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因为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更好地去拼搏、去奋斗。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饮食早已不再是大鱼大肉,而是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新年“康是福”,健康是每一个人对新年的无限期许,身体健康、阖家安康,才是每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新年“康是福”,这也与康师傅的新年主张不谋而合。作为中国食品行业的领军者,康师傅始终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为己任,通过现代创新工艺把中华饮食文化的千滋百味浓缩到料包的方寸之中,迄今研发200余种口味,带给消费者丰富的味蕾享受。
康师傅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调研不同地域的美食特色,萃取传统饮食精髓,宣扬新派饮食理念,创造健康饮食价值。在康师傅多年的“美食地图”中亦可以看出,顺着其研发各种风味产品的足迹,康师傅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根植中华饮食文化,为国人乃至全球消费者烹出一碗碗有着“中国滋味”的面。
不仅是传承与创新,作为民族品牌的康师傅,在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同时更不忘坚守食品安全底线。“从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康师傅都坚持做到极致,只为给消费者带来安全、美味、健康的“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