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 新格局 2018新三板峰会暨第三届金号角奖颁奖盛典
时间:2018年9月6日
地点: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
会议内容:
主持人:新思路,新格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莅临2018新三板峰会暨第三届金号角奖颁奖盛典的现场。我是主持人张默,非常荣幸主持今天的活动,可以说每次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非常多的协会、机构、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首先请允许我一并感谢一下,非常感谢指导各单位。与此同时今天的活动真的是高朋满座,现场坐无虚席,包括后面也站了很多的与会嘉宾,本次盛会非常荣幸的要求到了新三板主管领导,港交所代表,企业家,券商、科技实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高管及媒体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大,参与最广的盛会,因此我代表主办方对各位的莅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时光荏苒,新三板在线主办的新三板峰会伴随着我们走过了3年的时光。2016年新三板的管理办法正式推出,首届我们套了新三板后分层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当新三板开始出现定位、监管交易与困惑时,第二届峰会提出了新三板征程的主题,希望可以为市场的发展提出良方。2018年市场发展整体回归理性,市场向规范化,精细化转变,新三板+H股模式也给了非常多的医药包括新兴企业非常多的发挥空间,市场迫切需要深化制度改革,政策红利释放的呼声也是愈演愈烈,今天有这么多的与会嘉宾来到现场,为的就是能听听未来新三板发展市场有什么样的最新的政策红利可以释放,包括有什么可以吸取的点,在新三板市场的新格局这样一个驱使下,股转活动计划推出的一揽子政策将对市场产生如何的影响,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如何在新三板包括A股、港股以及美股资本市场中抉择,而在市场普遍估值较低的情况下,投行如何觅得投资良机呢?这都是我们本次峰会致力为此寻找答案,我在此隆重宣布,2018新三板峰会暨第三届金号角奖颁奖盛典正式开始!
首先请允许我隆重的介绍今天到场的几位重量级嘉宾:
全国股转公司 市场发展部总监 黄磊先生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贾康先生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总裁助理 邵宇先生
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中国财富网总裁 张先国先生
以及 本届峰会的主办方 新三板在线的创始人 石义强先生
对各位领导、金融机构、企业相关负责人、媒体朋友表示中心欢迎!
新三板在线作为资本市场生态平台的构建者,旗下拥有的网站、APP、新媒体、研究院、资本俱乐部等立体化产品,平台源自新三板、辐射A股、港股、美股市场,致力于资本市场各方参与者提供全方位的资本服务。下面有请主办方新三板在线的创始人石义强石先生上台致欢迎词,有请!
主办方致辞
石义强:首先感谢,这是第三届我们办的市场化的年度峰会,一如交往的火爆。感谢股转公司对本次峰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感谢我们的联合主办放中国财富传媒集团,中国财富网。感谢财经媒体的朋友们对于新三板的持续的关心和对于峰会的全程报道。感谢各位领导、经济学家和论坛嘉宾。欢迎大家来临新思路、新格局,2018新三板峰会暨第三届金号角奖颁奖盛典,欢迎大家!
新三板牵动着无数创业者、企业家和投资者的神经。在过去的几年里,新三板市场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市场化的基因给了新三板无限的生命力和长远的发展空间。随着新三板+H股机制的推出,快速发展的新三板正式开启了国际化之路。当然,今天的市场,也面临着一些困惑。一方面是企业家们对于自身的商业模式的思考,对于资本市场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另一方面,市场对于融资环境、流动性、机构投资者的退出的担忧。市场越来越分化,资源逐渐向高成长型,新经济业态和财务能力强的头部公司倾斜。市场的所有的参与者都在逐渐走向专业和理性。新三板在线是一家源自于新三板的资本市场生态平台。我们立足于新三板。跟随新三板的国际化道路提供广泛的媒体服务、投资者关系和投资银行服务。我们搭建的是无数的中小微企业在资本市场腾飞的市场化的桥梁。并始终坚守和陪伴着我们优秀的企业家,助力企业家们做大做强。相信今天亲临现场的朋友和所有关注新三板市场的人一样,期待并且渴望新三板能够从上至下打开发展的新思路,开启新格局。
最后我代表主办方新三板在线和本届峰会的全体合作伙伴,向百忙之中莅临2018新三板峰会的朋友们再次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在下午的分享和交流里面收获满满,谢谢!
联合主办方致辞
张先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在上海参加2018年度的新三板峰会,暨第三届金号角奖的颁奖盛典,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听到业界大咖的思想火花,和在座的各位还能见证金号角奖花落谁家,我想这些活动都能为新三板市场建设添砖加瓦。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年终会议要求下半年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做好六个稳,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准确判断和潜在风险的深刻分析。也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心。近期央行发布了2018年2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未来货币金融政策将结构性宽松,但不会大水漫灌,重点强调了深化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财政部门也表示了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提高政策的积极性,灵活性,有效性。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稳步推荐。监管部门坚持稳字当头,把6稳的要求贯彻到资本市场监管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扩大开放,更好的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说中国奇迹惊艳世界,这个过程当中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新三板就是在这样大时代背景下建立地,5年半以来新三板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此次峰会的举办正逢其时,将助力国内中小企业发展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长远发展。我们与全国股转系统已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一会儿黄磊先生也会发表演讲,他会带给我们更充沛的力量,充盈的利好和充分的信心。2018年放眼全球,我们看到各国经济增长分化,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聚焦国内我们正在朝着高质量发展转型,稳预期尤为关键,只有实现预期稳定才能使经济行为更具持续性。才能为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社会信息技术。我们坚信未来新三板将会发展成更加成熟的交易市场,中国财富网也将一如交往的关注支持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新三板峰会和颁奖典礼圆满成功,祝在座的各位专家、代表、来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全国股转公司市场发展部总监黄磊先生“主题演讲一: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把握市场新形势 深化改革促发展
黄磊:大家下午好,首先表示感谢,感谢主办方,各位领导和嘉宾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算是我个人对新三板市场的一些想法或者看法。接下来我就分享我的想法。
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简单回顾一下我们的制度特色,然后制度特色下取得的成就,第三步是下一步改革的一些考虑。 说到新三板,往往都会提到“国发2013年49号文”,这个文件大家都比较清楚,也比较熟悉了,到现在为止也是国发文的形式为资本市场发的文,规格也是很高的,他也成为了证券法之下的最高层级的上位法。这个文件里面提到了两个关键点,即“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为创新性、创业性、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为什么强调这两个呢?因为接下来的讨论会紧扣这两个主题。
实际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是中国才有的,上世纪初英国政府就做过这个调查,中小企业经营的时候长期金融资源短缺,就形成了巨大的资金配置缺口,我们看到经济发展了100多年,到现在实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缺口还是存在的,相比大型企业,西方中小企业贷款的融资成本也高了3—6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新三板2013年成立了,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怎么缓解呢?我们梳理了一下制约中小企业股权直接融资的关键问题。有三个方面是企业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比如说会计信息不规范、不连续、不透明,;公司治理相对也不太规范,可能是家族企业或者夫妻店,想怎么做就做怎么。这也会导致外部投资人在投资这个企业的时候有很多的顾虑,我就占3—5%的股份,还是你们两口子说了算,公司治理问题不解决的话,外部投资人也不敢进入。再有就是公司经营相对不稳定,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的时候,表现出来就特别明显了。这是中小企业自身特点造成的,进行股权制约融资会受到影响,导致外部投资人不敢轻易进入。
还有一个外部原因就是公司股票定价和流动性的问题,投资人如果投资这个公司,是要考虑到退出的,所以流动性就变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进去出不来,投资人也不敢进,退出机制很重要。再有就是定价问题,股票的定价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更不要说中小微企业了。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这么知名的公司,在纽交所上市的时候,实际上经过了一个多小时时候第一笔开盘价才开出来,这么大公司定价都是很专业很技术性的难题,对于中小微企业就更是难题了。新三板恰恰是针对制约中小微企业股权融资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一个制度的创设和创新。
一方面是包容的市场准入制度,第二方面是匹配多元化的交易制度和持续的按需融资机制,以及包括差异化的市场内部管理体系,和以主办券商为依托的市场遴选机制。
正是在这样的制度特色下,新三板也呈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市场效应,一个是市场覆盖面。第二方面是提高了挂牌公司的资金获取能力,延伸投融资链条。融资来讲,我们有将近6000多家挂牌公司,完成了近万次的股票发行,直接融资额4400多亿,其中有一些尚未盈利的公司也获得了股权融资。投资端来看延伸了传统投资链条,引导投早投小的理念。可以看到这个数据,新三板占了一半甚至超出了一半以上。
当然新三板也少不了服务国家战略和履行社会责任,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们今天峰会主题叫新思路,新格局,我的题目叫把握市场新形势,实际上是形势决定任务,现在新三板是什么形势呢?我认为在宏观层面,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和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更加受到重视。这方面新三板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下面我列了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前不久国务院刘副总理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会议上讲到的,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的GDP等等,我就不念了。说明我们国家现在对中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在提高。
同时国家层面对资本市场服务创新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我们国务院办公厅在年初的时候转发了开展创新企业,创新试点的若干意见通知,这反映了国家对资本市场服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应这个要求,新三板是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和条件的。首先具有比较好的企业基础,企业基础不管是从支持创新的指标,比如说研发投入强度,数据大家都可以看到。甚至包括比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都高,包括新经济,有新经济特征的企业的数量,都将近了5000家。
第二个,从需求端来看,新三板经过5年多的发展,以挂牌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市场的规模、结构,包括挂牌公司的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右边这张图可以看到,挂牌公司整体数据5年来接近翻番。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三板从市场的需求来看,主体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我们的政策供给端来看,新三板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持续推进改革,但是制度供给还是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时间轴上列出了我们这些年重大的改革措施的发布。应该说新三板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
以最近发布的制度改革来看,比如说去年年底发布了新的分层管理办法,,同样也是年初我们进行了交易制度改革,这一块现在看下来,改革的效果基本符合预期,市场交易秩序明显规范,价格发现机制持续完善。
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求。新三板的改革就是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这个要求。
新三板改革的三个“不动摇”,刚刚实际上在跟大家分享其他一些观点的时候也提到了——坚持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宗旨不动摇,坚持市场融资目标不动摇,持续巩固市场的特色制度不动摇。改革的两个方向,一是增量改革,他可能是一个全局性的,统筹的。以分层制度为抓手的,在发行、交易、信披、监管各方面有一个统筹的改革。全面提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核心功能。第二个是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持续改善市场在发行融资、交易等方面的微观质量和服务。
相信新三板在大家的热情和帮助下一定会越走越好,国家需要三板,中小企业需要三板,中国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三板,谢谢大家!
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贾康先生
非常感谢可以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和各位做一个交流。从宏观层面看现在中国经济的运行。
首先做一个最基本的,对于我们经济形势稳中向好这方面进一步的解读。本来在没有最新一下子显得把不确定性都施加上来的中美贸易冲突之前,中央强调的稳中向好,实际上已经有更确切的认定的含义,说了这么多年的稳字当头,每次阶段性的形势分析的时候都讲稳中向好,过去更多强调还要稳中有优,稳字当头的情况下如何经受镇痛,防范风险等等。到了2017—2018年,贸易战还没有打响之前那时候的稳中向好有更实际的内容,实际上他是2015—2018年上半年,三年的时间段里,12个季度以上的6.7—6.9很窄波动区间的GDP增速这样一个运行状态下,肯定是一种平台状态。这个稳不就是讲的要相对来说不要有那么多的变化吗?这12个季度,龙头指标的GDP已经是很小的波幅了,就是6.7—6.9的区间。
在两会上,关于18年以后的具体的要求,延续着前面一年的6.5左右,而实际上那时候看到的2017年的GDP增长速度已经是6.9了,今年一季度继续6.9,二季度略微回调,6.8。所以今年两会上所说的稳中向好,实际上隐含的“稳”,很可能是我们说了若干年的软着陆过程当中的“L”形转换稳定形成了。已经有了12个季度以上的稳定的平台运行状态,在经济学的概念上就是中期化了,到了5年就是长期了,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2016年所说的一个基本判断,各位还记忆犹新,我们从前面的2010年的高点,10.4两位数增长,往下做调整,是中央敏锐的意识到了,那时候虽然看到了2010年又有两位数增长,成功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机。那时候有很多的矛盾凸显告诉我们牺牲一些速度,结构优化高质量。到了软着陆,到了新形势下,要体现新高速,常讲的就是要稳下来。权威人士提出必须人清不可能是触底再回到高增长了,不可能了。我们也感受到了,2010年的10.4的两位数增长,和改革开放之前40年的高速增长一脉相承,实际上和小平南巡之后的数据高度一致,但是他就是中国高速增长最后一年的回光返照,以后不可能再出现我们的GDP能够有两位数增长的状态了。“L”形否定了“V”形之后,下来之后平着走,当然也不要寄希望于“U”形了,当时明确的说引领新常态,我们大的判断是L形的阶段转换,这个阶段转换的到来符合世界上一般的经济体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的变化规律。
中国是在2010年以后,也就是引领新常态的阶段过程当中,是在中等收入的状况下运行了,我们10年的人均GDP已经是4千美元了,人均收入在中等收入阶段了。现在各位也知道,我们人均国民收入还要摸高3万美元才能进入中等收入的门槛。不可能再延续经济起飞阶段,欠发展的阶段里面的高速特征了,必然是要往下调整的。现在的调整特别强调的就是不要太在乎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最看中的是新常态的速度往下降,但是质量往中高端提升。到了19大以后明确要求我们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具体的着力点在哪儿呢?要克服人民美好生活当中所碰到的不平衡带出的不充分。这个不充分理论来讲永远存在,人类社会再怎么发展供给对于需求总是跟着来的,不可能100%的,总要往上提升的。关键是中央认定这个不充分是不平衡带出来的,这个不平衡就是结构问题。总书记说了多次的冲破利益固化的,翻离在改革深水区如何啃硬骨头的问题。从制度结构优化带出我们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种种人为生态视角上的结构优化,使高质量发展在结构优化的支撑下如愿实现。这个背景下。本来贸易战没有发生之前,新常态已经有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期由新入常的特征了,刚刚说了探底非常的明显,但是企稳还有待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真的稳住了,这个好的预期会进一步引导分散决策的千千万万企业的生长经营行为,更有助于我们拉的时间更长了。
但是贸易战的打响,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不确定性,毕竟我们也不是算命先生,在网上搜一搜,说5百亿的贸易战,指的是增加关税的覆盖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是多少呢?很多人算下来只有0.1个点。这0.1个点对于中国现在的运行状态来说,几乎称不上冲击了。大家担心的是什么?现在明确的说还要考虑加到2千亿的规模,甚至加到5千亿的规模,那就是把美国方面可以看到的所有方面的进口,统统把关税明显往上增加了,这种不确定带来的心理恐慌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谁也难以量化这个东西应该怎么演变,怎么影响经济运行。也人影响按2千亿打,对于GDP的影响也就是2.3个点。这是不是保守了一点,我也不做评论。如果再放大一倍,在上半年已经有了6.8的增长速度上,再往下拉,0.3翻一倍,年化0.6,也就是把中国经济增长全年拉到6.5左右上了。确实年度来讲不会有太大的冲击了。大家更担心明年怎么样,后年怎么样。经济学家从长远判断这件事对中国的威胁是不可忽略的。我们可以继续讨论这件事,我觉得不确定性旁边中国还有确定性,我们从这几年的运行来看,中国的市场潜力,回旋余地,我们的韧性,这方面还是可以观察的。
简单说说我前面讲的,稳中向好,本来有可能实现由新入常,这是一个在官方媒体里面从来没有说过,但是我作为研究者已经在不同场合说了若干次的基本观点。如何论证的,我也汇报一下。我们判断经济运行态势的时候,确实要看很多的指标,这些指标我想梳理一下,首先要看一看现行指标,过去我们看的是PMI,现在我要讲到2015年下半年我注意到一个,过去没有,但是现在出来的指数,整个中国现在形成寡头垄断的,工程机械的生产厂家就这么几家,实际生活当中,整个经济活动,源头是要有投资,投资涉及到的土木工程项目要有施工机械,他掌握的整个中国施工机械的订单数、交货数、入场施工数、开工率,从这样一条线索下去,把落后的数据集中起来,由这个现行视角上看的经济景气如何。那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直观的整个版图的情况,黑龙江的黑河下左下45度脚衍生到云南腾冲,这条线右下放是中国人口96%以上聚居的地方。这个区域如果从源头投资的施工机械的指标来看,红色区域是施工量前20%,头部,这是沿海的,浙江、山东,还有这几年非常明显的这几个省市凸显出来的。除此之外全都是平均水平以上,似乎这个景气已经可以了,有了一个通盘的,可观察的,可以继续演变的。这些施工机械入场了之后,后面还有一并发生的钢材、建材,其他活跃品的数据。
果不其然,这套数据给出的逻辑上有可能会出现情况,跟着确实发生了,在16年的1季度,喊了一季困难的钢铁行业价格开始企稳,二季度全行业会换,三季度煤炭出现产品价格回升而且势头迅猛。合乎逻辑的体现了景气上升,特别关键的,我看了这样一个PPI,在54个月的增长之后,2016年9月间为正了,出现了0.1的正增长,这可来之不易,这就把有些学者特别强调的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通货紧缩的阴霾完成了。PPI正增长冲了之后又回调,PPI和CPI都在正的区间,都很低,都可以接受,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最理想的物价情况了,跟着他的是对整个经济全局的判断,他的健康性,就要给予相对高一些的评价了。这是跟着景气来的,可以预见到的,物价、PPI和CPI都不错。挖掘机指数之后,2016年3、4月份之后,到了荣枯分界线上方,9月以后又上了一个台阶,到了51以上,最近一段时间又往下调了,这也合乎我们所说的贸易战的背景。但是现在还是在荣枯分界线的上方的。另外大家也都会关注的用电量,房地产业的景气水平,整个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和利润水平。包括民营企业也可以取得一些数据,在载重开车销量货运量是怎么样的态势,外贸口径17年的情况,整体来说是亮点纷呈,前几年不好的指标,这一段都是向好的。还有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就业,这是李克强总理最看中的指标,他说我们决策上的考虑是只要经济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绝对不会贸然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底线上可接受的是什么?克强总理说当然要看GDP,最关键的是要跟GDP相联系的,看GDP景气之后的就业怎么样,恰恰在这几年表现相当不错,过去我们每年都讲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千万个,这是引导性的指标,在经济增长速度一路下行的过程当中,我们年年都报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以上。原来大概一个新增百分点,希望对应1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现在一个新增的百分点差不多对应到200万个。每个都差不多是翻倍的。肯定是和我们这几年一系列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措施有一系列的联系。这些年的制度改革,自贸区开始的负面清单,鼓励创业创新,简便工商登记手续,在放管扶改革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步骤和措施,还特别鼓励了服务业的发展,结构性减税从营改增一直到现在延续的,继续给企业减轻税内和非税的负担,多方在一起才能解释大量的小微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局面从何而来,当然是我们的成果。
再看看消费这一层的指标,社会总体零售总额,大体上就是2位数的增长,GDP已经在7以下,为什么反应消费比零售总额能在10左右运行呢?这和老百姓的收入有关,和老百姓的预期向好有关,老百姓储蓄比较坚守,老百姓更敢花钱了,对于扩大内需,现在我们在贸易战的形势下考虑问题,更要注意调动这种潜力,要把预期向好这件事做实,大家对于以后的子女教育,孩子解决住房问题,还有家庭成员的大病统筹等等,越来越有保障制度,给他托底,才更敢花钱。当然我们的消费在这几个月往下走的,这和大众心里觉得未来几个月是不是不好,还有待研究。总体来说前面就是这样的情况。
另外一方面,我也不讳言,地方政府和企业面对的困难并没有完全解决,但是总体困难悄然改变,一些分化的困难也在减轻,东北的困难,最近吉林、辽宁、黑龙江都有向好的势头。说到困难,最重要的不良情况就是民企投资的下降,有些技术性的分析我都觉得是隔靴搔痒,没有说到关键。指标的下降非常明显,2016年年初过的去的6.9迅速下降到6、7月间只有2.1,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这个情况在下降的情况过程当中,很快引起了注意,两会上,2016年往下掉的比较明显的时候,总书记到工商联和民主党派的联席会议上讲了话,之后就有一系列的高端文件,强调保护产权,不要动不动追究民营企业的所谓原罪,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编纂民法联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我觉得领导层对于民营企业下降的判断关注度还是很高的,但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容易,因为他是一种综合的感受,对于市场上的信息高度敏感的民营企业决策层,种种我们说的不确定性,他们觉得苗头上有问题,有的学者归纳为方向感,安全感,信任感的问题,我认为说到点子上了。民营企业的资金力量肯定要找地方吧。所以就伴随者海外投资不惜工本,盲目投入的情况了,什么俱乐部,酒庄都买了。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封死他的流动,还是尽量让他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上把他在本土上的作用相对稳定的形成和发挥出来。这次有一个冤案10年以上,终于翻过来了,这件事我也听说有很大的难度,还有一个案子能不能全翻过来,似乎拖了很久,似乎总有一种力量还要给他留条尾巴。他本来所有的罪名都不成立了,收缩到3项,现在还要留一项,但是他本人坚决不同意,如何博弈我们还要看。这件事的确有难度,我们要正视和充分的做各种各样的努力,把这些问题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央也一定会在这方面做出指导和部署。
现在看下来,波动当中有好转,我们希望能巩固这种好转的态势。在宏观经济做了这些分析之后,我作为研究者我也希望在自己基本核心观点上,要乘势,由新入常,尽可能在高质量的实质性的追求上拉的越长越好,这方面可以归纳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去年下半年李克强总理主持的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我提了6条建议,今天讨论的仍然还有他的现实意义。第一就是反思一下以供给侧改革为名做的去产能,这里面在宣传上说的不到位。所谓去过剩产能只讲到了表面,这个去产能关键是要去落后产能,一个领域里面高高低低可比的产能里面,靠下的,污染严重的,落后的产能如何挤掉,至于产能是不是过剩,在一些机制变化的时候立刻就改变了。比如说在城市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政府的资金有限,用PPP,北京四号线和16号线都是PPP,签约之后,原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工的重大工程,马上就要进入加紧建设的过程当中,一大批关于钢材、建材、施工机械,相关的订单就进入市场了,瞬间就把一大块所谓的过剩产生转化为正常的产生了。现在全中国放眼看去这些目标基本没有了,面对的是至少接近1亿的海量的企业数量,其中中小微企业谁是落后产能代表,政府没有本事一一认定,没有把他们关停并转,必须靠市场的优胜劣汰证明。举个例子,煤炭行业的去能,一方面是势在必行,后来觉得是不是太猛了?一下子10几亿,本来煤炭产品是什么价格?结果16年3季度之后大涨,这是什么情况?本来是行政手段的大起大落,以行政命令要求全国的煤矿开工天数276天封顶,不能超过这个天花板,这是形式主义的,用一刀切的压产量表达去产能的政绩,违反客观规律,实际上是一起保护下来了,可以看一下这个可以称之为教训的错误机制,这次过来了,煤炭行业现在的日子还很好过,如果这样的机制不能总结的话,不能举一反三的话,我们可能还会犯这样出偏差的事情。中国再往前走,如何发挥应有的决定性的配置作用是很复杂的,总体的决定性不代表一切市场都是决定性的,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什么叫更好,这个机制一定要掌握好。
第二条建议就是要充分注重中国还有可管理有效投资的空间,北京、上海,我们如果比一比,东京的公共交通体系,高下立见,东京一般的街道并不宽阔,但是一般不会发生严重拥堵,他整个的轨道交通网密密麻麻,而且是立体化的,好几层,这些事情别无宣传,都是必须要做的有效投资。轨道交通网一定要配上充分的停车场,停车位,北京有些空间没有地皮了,你必须发展立体化的。现在已经有地下5层,地上5层的停车位了。最高的车到地面上50秒之内,这就是有效供给了,当然政府自己做是做不到的,有人预测全中国缺5千万个停车位。当然这个数据不会太离谱,你按一个停车位10万元投资的算帐,这就是5万亿的投资了,未来10年就要建停车位,除了立体的,还要配充电桩的,投资只会多不会少,靠什么投呢?可以对接PPP,只要停车位一用就有现金流,用PPP的机制就可以解决这样一个有效投资机制合理化的问题。
第三个建议,我们要特别注意如何尊重科研规律,鼓励创新,防范风险是攻坚战之一,中央说的是防范系统性风范,有些执行部门很容易看到一个风险点就死死按住,不许动了,这实际上是封死了创新过程当中的试错,和弹性掌握过程当中的必要的空间,无法试错就无从创新。当然发展中的规范是跟着规范的,你看准了风险点,怎么样讨论防范风险这方面,赶快强调规范性发展,互联网曾经热过,现在碰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必须冷一冷,先把防范风险这件事处理好,当然不能都只讲防范风险,创新没有空间,我们就没有前途了,这个关系处理起来不容易,但是大的哲理一定是看不清的领域里面先强调发展中规范,然后再强调规范中发展,这是不能翻过来的管理逻辑。
还有三个建议,继续给企业界吃好定心丸。第四就是大家都关心的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央早就说长效性机制要靠基础性制度建设至少包括土地制度,为什么这么多年,重庆的地票制度,这么多的学者肯定,但是有关部门死死按住,谁都不许跟进。为什么这个方面做的如此的不呵护邓小平的改革智慧?值得反思。房地产制度一定要双轨统筹,不能光讲商品房,光讲房价问题,光讲均价,那是误导百姓的。还有PPP,还有房地产税共坚客难的任务。还有放管服,减税让利改革深化要掌握全景图。还有很多隐性的,企业有苦说不出的,需要打点的,一定要抓相关的想拆香火的,对行政体系做实质性改革的任务的,在配套改革当中通过攻坚克难,减轻企业的负担,谢谢大家!
主题演讲二:投资新时代,中国的逻辑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总裁助理 邵宇先生
邵宇:其实宏观就三个问题,我自己理解,第一个问题就是贸易战还打不打,真打还是假打,大打还是小打,如果真打,大打,持续打,那么大家就要做很多的挑战了,最近我参加了上市公司的座谈会,感觉上市公司的当家人还没有那么悲观,他觉得我们什么没有见过?贸易战无非就是多一件事吧。然后两类企业,一类是进口替代类企业,那就大力加强研发。如果是出口导向的企业,比如说卖鞋子袜子到全世界的,那么我做全球布局,比如说把厂开到墨西哥,可能就没事了,这就是全局的投资。
第二点就是真放还是假放,大放还是小放。如果是大放水,改进多买房子,多投资就对了。如果不行呢?就被套进去了。还有一点就是减税的问题,我现在都不敢呼吁减税了,越减越多,怎么减?那维持现状就挺好了,现在税减了一点点,个税也在调整。现在创投35%要征,费改税,由税务机关征收社保,大家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大的压力了。如果都是这样做的话,如何看待未来的变化的逻辑呢?我最近参加了很多大型企业的座谈,应当说都是顶级的公司,中国有,跨国公司也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个时刻觉得这么迷惑,大家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以前都说今年很难得,今年很复杂,年年难年年过,没有怎么样。到了今年,排名非常前的头部企业也不知道今年应该往哪里转型,哪里做调整了。
最近的一些事件,放水,小猫看到水变成老虎了。然后再看看我们的市场,贸易战,现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但是对我们金融市场的影响很大,汇率下来了,股市也下来。这种情况下如何看未来增长的空间呢?我并不是来给大家谈贸易战的。最近这段时间讲的最多就是这个话题,大家主办方说要给大家一点正能量,我们看看正能量从哪里来。
我们认真研究了19大的报告,3万字,如果你没有认真学习过,那只有一个原因,你生意做的不够大,据说马云同志的整个班子研究了5—6遍了。这就是未来中国经济30年的商业计划书,这是我们“母公司”的商业计划书,如果你没有读懂,你怎么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呢?
我们扩展出了这两张表格,非常的重要,他代表我们过去发展模式,成功的秘诀,以及未来应该前进的方向,这里面蕴含着非常多的机会。稍微给大家梳理一下。过去40年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40周年,原来主要的问题在于落后的社会生产跟物质文化强烈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因为你的主要矛盾是这个,所以你的整个经济体系必须围绕矛盾的调整做相应的变化。大家说经济很复杂,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把握4个要素,第一是需求在哪里,有需求,知道需求在哪里才能做生意。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有这个需求,如何把产品和产能放出来,有需求和供给就会有分配。按照以前邓小平先生的设想,确实一部分已经先富起来了,符合预期。主要是哪些人呢?主要的话,我们也做了认真的研究。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地产大亨,一类是科技新贵。这种情况下如何投资呢?只要投符合需求供给的代表性的企业,并且长期持有,这就叫价值投资。原来需求和供给的来源是什么呢?也很容易理解。需求一个是内需,一个是外需,外需就是所谓的全球化,我们的不同在哪里呢?我们叫全球化3.0。什么叫全球化3.0呢?就是美国的资本加上技术加上中国无穷的劳动力在中国的沿海相遇,生产出来的iphone,这就是全球化3.0。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现在别人不跟你玩了,或者另起炉灶的玩法了,内需就是城市化。1.0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土地城市化,或者新建城区的概念。大家都很熟悉,浦东30年前是一片荒地,农地。行,我把地铁通过去,码头通过去,一边卖地,一边招商引资,然后就搞起来了。但是城市化1.0有一个巨大的后遗症,就是我们每年都会碰到的春运,这就是号称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的迁徙,因为你要的城市化是土地的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那是92年以后才有的城市化的现象,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就是最早的土地城市化的后遗症。之后的工业化2.0,大家应该很清楚,这就是美国的福特制生产,流水线的生产,比如说美的、格力、富士康,都是这些劳力把汗水挥洒在流水线上,这就是工业化的2.0。最后就是信息化1.0,就是现在我们用的社交、电商等等,当然现在出了一些小问题,所以这就形成了我们的需求和供给。谁在这里面是领先的企业呢?那就是所谓的漂亮50。比如说格力、万科、海康威视。我对这些企业持续买入持有毫无疑问都赚钱了,因为你挣到了经济增长和流动性释放的钱,你赚到了阿尔法,还把隔壁老王的钱也一起赚了,这是非常好的。但是这样的逻辑还有很明显的后遗症,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比如说贫富分化,环境恶化,无处不在的腐败,还有最新的版本,焦虑、泡沫和价值观的紊乱,大家知道现在的中产是最焦虑的,为了对抗这种焦虑我们发明了一种自愈的方式,叫做“诗和远方”。背个包去马尔代夫,去丽江,就觉得人生得到了升华,好像烦心事和我都没有关系了,其实回来不是还要面对呢?一个中产只会佛系治疗的话,你觉得社会还有希望吗?这就是传统给我们带来的成功和负面的东西。为了支撑这样一个快速的增长,我们发明了特殊的经济体制,我们的经济体制,官方的说法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美国人给我们贴了一个标签叫修正主义,这就意味着两种体制和价值观正在激烈碰撞。除了全球化的接口,你还需要财政支持,也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不管是快速货币投放还是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体系,构成了这样的逻辑。未来会有重大的变化,我们做了更多的研究。
现在中国的主要矛盾变成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以及美好生活,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想法有很多,对于这样一个未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容易理解,主要还是指分配的问题。不充分也容易理解,就是供给。所以我们必须做一个比较大的升级和调整,以及配套出相应的体系来对应的这样一个体制,才有可能让我们稳定完成这样一个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还是对应大家所看到的4个方面,需求、供给、投资和分配。全球化3.0升级到全球化4.0。城市化从1.0升级到2.0,深度城市化。工业化直接跳到4.0,就是智能制造,还有中国制造2025。以及信息化2.0,用三类技术,A、B、C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再次赋能的互联网。这就是新的需求和新的供给。在分配方面注意重大的变化,共同富裕、精准扶贫,再分配。这点大家已经慢慢感受到了力度,遗产税和房产税迟早或者很快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这可能会代表我们整个财富分配以及未来的投资的战略配置的一个重大的调整,请千万不要熟视无睹。这里面如何做投资呢?第一投研发,刚刚我说了,第二投并购,投创新驱动。这就取决于你自身的内功,也取决于我们的投资银行、金融家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些才能成为未来新的漂亮50,这里面才能成长出大市值的公司,在环保、军工、绿色发展,新一代的投资银行,这样的企业才是我们追捧的未来的目标所在。究竟这些东西体现在哪里呢?
比如说我们提到的深度城市化。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所谓的需求,以前三驾马车大家都懂,投资、消费和出口,严格说叫进出口,现在一个是深度城市化,一个是消费升级,当然也有讨论消费降级的。最后是一带一路领导的新一轮的全球化。
比如说深度城市化。这张图我们画了6年了,还是非常有效的。未来城市发展就是城市群了,大家以前把城市分几线,现在核心就4类,一线城市群,二线城市群,分别是蓝色和绿色的8个点,以及周边的卫星城镇。黄色是次级或者特殊经济代。红色是能源和地缘中心。其他地方也不要去了,当然可以做农家乐,可以更加集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大家现在流行叫大湾区,这个大湾区有什么机会呢?整个长三角是两个大湾区,一个是通州湾,一个是杭州湾,不管是产业布局、研发还是重大产业方面有重大的利好。这些地方我们非常看好,其他的地方就不展开了。举个例子。
举个例子,我们看看浦东的规划,现在有三个航站楼,4条跑道,未来有8条,7个航站楼,后面是高铁东站,下面是临港工业园。当时的建议是什么呢?前面靠还的地方是洋山深水港,我当时建议可以在靠海的地方放一些火箭发射家。因为以后中国人出差去太阳系,这里比较方便一点。因为这样一个交通设施不一定是符合现在的2500万人口,是服务未来的4千万乃至更多人口,可以看到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究竟在哪里。
其他的城市发展的逻辑,包括中国城市化的集群放到亚太区域来看到的“一带一路”,很多人讨论昨天600亿究竟给的值不值的,我们要的是形成一个特定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这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在。我们必须看到长远的布局,整个发展规划要管30年。从供给的角度更简单了,刚刚谈的是新的需求,供给的核心是生产函数或者是产能。简化来说就是6新,分别是新的制造业的新的产品,5G,芯片,最近看了几家,真的非常靠谱,肯定是可以投的,特别是目前的全球贸易格局下。其他的来自于服务业的新的业态,新的组织,新的制度等等。这里是一些具体系的门类和投资领域,相信大家做行业,做公司的都有更深的感触。
最后谈谈改革,今年又是改革开放40周年,大家总有一个感觉,但是觉得不是特别的给力,有快有慢的改革,也形成了很多的风险,比如说金融体制改革,一快了之后,风险又出来了,现在对风险系统的纠偏又出来了,特别是14—16年最重要的改革和发展的创造,比如说PPP,现在有人叫骗骗骗,还有P2P,也不太好,还有PSL,反正P开头的都有一些小问题,究竟是政策的问题,还是被曲解了,滥用了呢?我们都很聪明,看到有利润就上,这点改不了。劳动力、释放和资本,能够拉动经济在此上行的正向预期这点很重要,我们始终在等,在盼,我们希望在热情耗尽之前有重大的举措,有成功的案例出现。才能让供给更新。供给并不是消减一些煤炭企业之类的,更重要的是激发要素积极创新的力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最后谈谈新的宏观调控,以前的宏观调控就是放水,刺激,不管是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08年的“次贷危机”,一般就是三件套,房地产、放水,铁公鸡,屡试不爽。但是这次有点不一样了,首先放水的观点就是错误了的,过去30年里面我们广义货币M2高于民意GDP5个百分点,但是上个月民意GDP负了8个百分点。我们因此说是补水,而不是放水了。所以应该尽快把M2补到10的水平,而不要做过多的设想。我们更多做的是杠杆的减缓,杠杆做一个迁移,每个部门能够承受的杠杆的顶峰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中央可以加杠杆,国企可以很高,能不能转给民企一点,这样做一个重新的平衡,我们叫中国杠杆的乾坤大挪移,关键是使这样杠杆平衡得到持续,大家很清楚,居民部门杠杆太高,就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政府部门杠杆太高,就是09年的欧债危机。以及土耳其的新兴市场金融危机,我们面临一个艰难的再平衡过程,所以相信大家也能体会的到。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调整,我们才能换来一个未来可持续的发展的空间。
这就是我的演讲,谢谢大家!
圆桌对话一:新三板融资市场的结构化趋势
圆桌论坛主持人:汇石资本董事长 王晋勇
中信建投证券中小企业金融部资本市场组负责人 郭海阳
天能集团资本运营事业部总经理 赵明
晶宇环境董事长 陆魁
赣通通信董事长 刘皓琼
王晋勇:大家好,又一次跟大家见面了,主办方交给我们几位这个任务。刚才我们在前面交换意见的时候,大家发现这个问题还不太好讨论,关于新三板融资这件事,现在看来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当然我也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论坛上尽可能的贡献自己的想法、观点。首先我们请参加圆桌论坛的几位嘉宾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郭海阳: 感谢新三板在线,感谢石总,我是中信建投证券的郭海阳,我们中信建投证券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帮助新三板的开发。针对三板的建设,我们打通了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也希望借这样的机会进一步给在座的投资和企业提供我们应该有的服务,为中国新三板的建设提供自己微薄的力量。
赵明:感谢信三板在信给交流的机会。我是天能集团资本运营事业部的赵明,也是投资总监。天能集团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新能源企业。主要做是一些电池的,整个业务方面今后可能会在三板找一些新能源企业做一些投资合作,这次也想对相关的投融资工作和可能的合作方做一些邀约,我本人曾经做过7年的香港投资上市,投行以后,也做了8年国内PE投资的业务,希望有机会和大家多多交流。
陆魁:在座各位好,我是上海晶宇环境公司的陆魁。我们公司主要是锁定废水处理,尤其是高浓盐水0排放的领域。目前在市政、垃圾业和工业能源水处理方面技术还是国内领先的,做了一些比较有标志性的项目,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
刘皓琼:王总好,很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我是赣通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我们总部在江西,专门服务中国三大运营商,主要是为马上5G的发展,近几年国家对5G有这么大的投资量,现在主要是资金对我们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瓶颈,这次来履行想多交一些朋友,看看有没有企业看好我们,欢迎大家投资我们!谢谢大家!
王晋勇:非常好,我们围绕主办方给我们提的观点,结构化趋势这件事,刚刚我们私下交流的时候,大家也有一点费解,中信建投的郭总是长期从事新三板金融服务中介这一块的,请你谈一下看法吧。
郭海阳:非常感谢,刚刚我们在隔壁交流的时候也谈到了三板市场投资来自各方的看法,我作为中介方亲历过过去的火爆,现在的寒冷,以及未来可能火爆的预期。其实今年三板市场整体融资情况确实和主板市场是匹配的。进入到比较寒冷的季节里面,几组数据可以显示出,今年上半年三板市场有860多家企业进行了融资,整体融资金额是357亿,平均每家融资的金额是4118万,平均发行的适用率是27倍,相比17年同期的数据,基本下滑了42%,这个实际上还是有效的反映了三板市场和主板,包括整体市场的联动区域。所以三板市场是国家大的资本市场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他的发行情况也在某种情况下反映了整体市场的变化趋势,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验证这样一个情况,也就是主板或者整个市场出现相对向好的情况下,三板市场也不会太差。第二个情况,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分化,虽然整体来讲有860多家企业进行了融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三板进行了有效分层,年初的时候股转系统给出了相对来说比较进取的改革政策,基础层有720家进行了融资,融资了725次。创新层是143家企业融资了144次,创新层融资89亿,基础层是268亿。数据可以明显的体现出来,700多家企业融资260多亿,创新层100多家企业融资了89亿。所以基于三板市场分层也好,或者基于企业变化也好,可以看到三板市场融资出现了格局的变化,好的企业更容易融到钱,更便捷一点。相对规模小一点的企业确实面临更寒冷的市场局势。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点。围绕整个市场来看,从当时股转系统从中关村代表股份转让系统扩张以来,我们一直在做市场制度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也伴随着中小企业一路成长,我们看到其实三板市场整体制度规则还是比主板市场有很大的制度性的优势的。相比主板来说我受约束和管束的地方会小很多。因此三板市场不需要一个审批相对报备的这么一个情况。又没有融资间隔的制度安排,早期也不太强调披露你的财务和募集资金使用方向的更市场化的制度性的安排和设计。其实是非常有助于我们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发展的。我们非常看好新三板市场,也希望在座的企业家和投资者进一步给我们更加市场化的建议,相对主板来讲我们觉得三板更灵活,确实让很多企业能有更好的融资环境,虽然现在市场可能比较难,但是我们觉得相比主板来讲,三板市场的活力还是更明显的,虽然可能短期难一些,但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
王晋勇:感谢郭总的精彩分析,我感觉他对这个市场还是非常了解的。在座还有两位在三板挂牌的企业,听了郭总的分析,两位在自己从三板市场融资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
刘皓琼:非常感谢,我们之前聊天的时候也介绍过,我们挂牌已经一年半了,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投资者,只是谈过,根本没有投过价格,这对我们这种传统型的企业来说,一个是大环境不大好,第二个,我个人理解,观望的比较多,券商谈了很多,尽调也做了两个,但是最后很遗憾都没有投资我们。关键是通信行业5G发展时间不等人,这两年的投资很大。特别是四大城市,北上广深包括江西这一块,布局很快,错过这3年的发展,我们这个行业也要慢慢进入冬季了,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很迫切的加大引进投资,战略投资。会后我们还可以多多交流。
王晋勇:非常感谢刘总,我们也听听陆总的意见。
陆魁:晶宇环境从2015年挂牌之后到现在经历了2轮融资了,应该说基本都起到了我们自己预期应该起的作用。晶宇环境本身是一个技术性的公司,09年成立之后一直通过实验室,通过现场各方面的实验和研发,储备了一些技术,但是原来在一个细分市场里面始终规模做不起来。我们在2015年第一轮融资的时候考虑的主要的因素,第一个战略转型,是能从一个细分市场,向一个更大的市场跃进,能够在我们处理能源水,最后最难处理这段里面在细分市场成为领袖,15年5月份挂牌,10月份完成了定增,额度不是很大,4千万上下,但是15—16年,实现了几千万到1亿多的发展。然后17年从1亿2到1亿7、8的发展。去年第二轮定增我们融资了9千万左右,今年目前在手合同已经是6—7个亿,主要的战略出发点是想做经营模式的跃升,原来从EPC进入大行业开了一个头,我们扩展开来,经营模式从原来做一段EPC,做整体运营,我们做EFO,整体设计,金融支撑,运营服务。明年这一块我们运营的产值可以稳定达到3亿以上,所以两次容易整体来讲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第一个体会,三板市场对于技术型企业的 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从规范性和透明度的角度考虑,从你自己对技术、方方面面的储备来考虑,毕竟他是一个比较透明的公开市场,所以会吸引一些专家型的投资者匹配你、实现你战略的转型。第二点匹配是企业不能为了融资而融资,你一定是根据自己的战略需求,有目的的,融多少钱物五,来去做自己,把企业踏踏实实做好的事,如果单纯为了融资而融资,反而效果非常差。第三个体会,这也是我们经过第一轮融资的时候,感觉一些经验的教训,尤其是以教训为主,这里面把握住的一个要点,就是三板企业因为成长比较快,肯定在融资数额各个方面很难一步到位,最好在这个阶段引进战略性的投资人,去年年底我们再三选择选了一个投资平台,一个是国内500强的,中国煤炭定价机制的1000亿总资产的公司,他们的投资平台已经进来了,今年我们战略转型,方方面面的快速进步,和他们的资源匹配非常关键。这是我对我们自己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我们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大家的分享。
王晋勇:好的,谢谢陆总,赵总也是投资的资深人士了,刚刚两位老总分别谈了不同的感受,刘总觉得没有融到资有些困惑,赵总是融到了资,我想听听从投资人角度的想法。
赵明:非常感谢。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有资金支持,而资金支持无非就是债权和股权,是从银行来还是股东来。现在的市场和20、30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有非常好的平台放在这里。2000年入行,最多是给中小企业解释什么是IPO,一遍遍的讲,2年做了3、4百家的企业的走访和介绍,就讲这些基础概念,鼓励大家去香港上创业板,上海外的创业公司。后来不用解释什么叫IPO了,要解释什么叫私募了。现在我们想想新三板,短短的3、4年时间上万家企业成功挂牌。而且我们的机构投资人通过3—4年的时间,登记在私募基金业协会已经超过1.7万家,几万亿的投资规模。这些投资都是以股权投资和私募为主的。已经从原来的间接融资转移到直接融资了,为什么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还很痛苦呢?现实变了,大家的思维还没有变,很多三板挂牌的企业跟我们交流,8—9年,我觉得企业最需要的是要想清楚融资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为了拿钱那和投资公司的目的不是一样的吗?你拿来的资金一定是有规划,为你的业务发展。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有被投资人不认同的企业,只会有不认同的价格。这点我感触特别深。因为去谈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很多企业报出来一个天价,中国资本市场改变的思路是大家不要再以二级市场获得交易性获利的价差为主了,应该是资本逐步增值,通过业务现金流,体现资本的价值,回报股东,长期持有的方式来融资了。从融资的角度就是这样,凭什么给你30、50倍的市盈率?成熟的市场都是5—10倍的市盈率。为什么我们的企业一说15倍的市盈率都给不了就觉得亏了呢?其实不亏,都是投资,都是获利,包括自己内部的员工集资,你给他5倍市盈率,我们看香港,高成长的也就20、30倍的市盈率。在我们中国200多亿,连续3年30%以上的增长,高的时候这么多,低的时候6、7倍是常态。所以企业融不融资的到资,心态要变化。最重要的是还是要适应这个时代。三板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我们都想跟企业有一个很好的互动,尤其是中国,全世界放眼望去很少有像中国这样蓬勃向上的创业环境,有这么巨量的资金囤积在这里想寻求好的投资标的,其实不是融资难了,而是企业预期的估值太高了,应该调低了。我们说一点简单的案例,光伏行业干了5—10年,中国的企业到美国融了多少钱?结果之后呢?连续的破产,资不抵债,融到钱并不一定是英雄,把企业做好才能真正称为企业家,所以希望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企业只有现金流和合理的估值才是真正能够吸引到不管是哪一类投资机构,在我们三板上做投资。
王晋勇:非常感谢赵总,其实我们作为投资机构也有一些体会,比如说有些确实感觉不错的企业一去谈,企业是不错,但是价格太高了,有时候可能价格不太高,但是企业确实差一些,所以肯定是在投资人和被投的企业之间会有一个博弈,我感觉我们新三板存在的这个问题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两年的新三板本身的交易非常不活跃。作为投资人,投资机构,他的钱主要是这些基金,基金都有一个期限,到一定期限要退出,如果交易不活跃,退的时候就非常困难,这可能也是一个我们投资机构对目前新三板投资积极性没有前一段那么活跃的原因所在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过程当中谈到了一个新三板本身融资制度的问题,大家普遍感觉他比我们的主板手续更简单,也比较快捷,但是可能融到的资金比较小,对这个制度,前阶段我们股转系统的副总也谈到了将来要建立一个大额的融资制度,对于这个融资制度,我也很想听听我们在座的几位,一个是对我们现在的融资制度评价如何,好处包括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再一个就是因为是论坛,总希望能有一些反应到监管部门,反应到股转社会的,对这个融资制度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建议,或者如何改进,就这个听听大家的意见!
郭海阳:其实这个命题,我站在这个中介或者监管直接领导的券商的角度来说,首先股转系统和领导给予的所有的政策我们都坚持和落实到位。我觉得现有的政策和实际业务角度来讲还是比较顺畅的。刚刚王总的第一个问题有一些简单的回答了,因为现在更灵活了,你要融500万也行,几十亿也行,这些钱需要自己进行内部的发展也可以,用到自己外延并购也可以,相对来讲制度的设置是非常的灵活的。刚刚听到的关于建设性的意见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事,制度本身他发下来的就是偏死的,而运用的过程当中是很灵活,主体就是这样的作用,因此我们觉得其实可以增加一些对于不同投资者的预期的建设,我们作为中介来讲其实应该发挥很大的中介的职能作用。比如说加大对于投资者的培训和教育,加大对股权市场的理解的教育,这可能是我们站在一个制度更完善的角度多发挥一些这样重要的职责和作用吧。第二个想法,我觉得我们企业这边其实也应该在股权社会给予发行制度的基础上多配合市场做一些工作,比如说刘总的企业,您的订单都来自于大的央企、国企,实际上是很稳定的,现金流相比其他的业态有一些紧,但是我们业绩很稳定,我觉得可以主动向市场披露一些有关的信息来,我们签了一些大单了,业绩增长预期相对比较好了,三板市场还是有信息发现和价值发现的功能的,而且很强,这个再匹配到你做制度、发行的环境来讲可能会很有利,可以吸引投资机构慕名而来或者和你主动交流了。所以第二点就是在现有的融资制度下企业可以主动的去抛出一些市场化的信号,吸引优质投资者过来,我相信投资者关注到你了,制度现有的条件就很顺畅了,至少制度本身不会增加很多审批或者这样的前瞻性的困难吧。
王晋勇:谢谢,陆总在市场上有两次成功融资的经验,也想听听您的看法。
陆魁:非常感谢,我先接赵总刚刚的话分享我们的想法,一个是关于估值的问题,我们两次融资的时候都没有纠结过估值高低,第一次就是效率,快,尽快能用上钱,把想做的事做成,第二次是资源,你干这件事什么对你支持最大你就怎么做。所以我们能够把这两次融资用的比较好,这个想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刚刚王总讲的建议,新三板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的平台,最核心的就是中小企业发展实际上是很快速多变的,监管部门现在,刚刚郭总讲到便捷、简单,但是我们觉得还是不够便捷,还是有点复杂,最核心的两件事,第一个,投资者把钱打到你的帐上了,2、3个月是用不了的,不断的等上面审批的过程,过程当中又有一些变量,第二个,尤其让我们感觉不太方便的地方,是对资金用途的限制。如果你想把股权投资的意图写进去,调查的时间就更长了,写流动资金,放在里面除了流动资金之外,其他的钱都不能动。看好一个企业,都不能投了,这种效率应该继续提高,可能对未来会更好。第三个,政策和扶持的一些预期要更明确一点,我们现在基本前两轮融完了之后,下一步有什么好处,说心里话,看的不是很清楚,尤其我们新的投资人进来之后,开始他觉得你在这里面透明度好,投资的时候他觉得很便利,但是投的过程里面,包括我们争取上创新城,也得不到股东很大的热情和鼓励,他不知道你能得到什么。所以这是我经过这几轮融资之后的一些感触吧。
王晋勇:谢谢陆总,刘总虽然没有融到资,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吗?
刘皓琼:是这样地,刚刚郭总所说的,我们服务的都是央企,国企,不过你这个思路挺好的,因为我们都是2—3年的预期订单,我们现在手上的订单已经有6个亿了,所以这块也会公示出来,公告一下。针对股转创新这一块,第一点,虽然我们没有融到资,但是今年看了一下,创新层今年还是比原来有一点活跃度的。本身我们也想上创新层,但是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也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所以我们还是准备明年看看这块的融资情况有一些好转的话,准备明年上创新层,到时候希望大家来投资。谢谢大家!
王晋勇:他们几位都是股转系统的相关机构,可能讲话比较谨慎一些,赵总也不是挂牌公司,也不是中介机构,听听你的意见吧。
赵明:我们也受监管,港股上市公司也是需要注意的。但是作为投资人,最近有一件事让我们很头疼,国税总局竟然强调了,有限合伙人如果参与一些基金投资的话,税收提高到35%,这个不光是作为从业者要去呼吁,要去呐喊的,也希望股转系统作为平台管理方,基金业协会作为主办方,主管方都要积极呼吁。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被激活,这种杀鸡取卵的税收建议,会对市场产生非常恐怖的影响,对任何的社会、机构、投资人,你承担的风险还没有被消化掉,你损失的部分没有看到,只看收益部分的分成或者税收,这个不可取。我可能说的稍微有一点过了。另外从监管机构也好,还有三板公司也好,经常组织一些三板企业,尤其是企业家,还有就是他们对应的专业管理者,比如说董秘,经常开这样的一些会,在新三板在线这样的平台上多做一些跟投资人的交流,中国的机构投资人已经在逐步成长起来了,现在规则还没有成型,通过更多的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让大家形成一些共识,对企业有更多的认知,这个对于激活三板,或者能够让三板的企业顺理成章,可能会起到更多的作用,这上面可能也是希望能够主管机构和平台多做一些事吧。从产业资本的角度来说,实际上多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合作平台,这个平台上起码是通过初选之后呈现了1万多家可以谈合作的公司,也希望这些三板公司敞开胸怀,多和大型企业谈战略合作,甚至是并购,企业不光是做大了就好,只要能把自己的使命做强了,到一定的程度联合做大,引进产业资本更好一些。
王晋勇:非常感谢,赵总,最后我们讨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是不是要对不同的公司,给予不同的制度,比如说像创新层的,金融类的等等。这些是不是要给一个不同的制度合适呢?还是一个同样的制度合适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每个人都谈谈看法吧。
郭海阳:我们还是建议,三板市场保持他自己独特的,更市场化的定位,当然监管系统给予我们的政策,首先我们要积极拥护和支持,相信监管层也是站在市场化的角度去考虑的,我们都是支持的。无论基于什么制度情况下,我们作为一个合规的券商都会尽全力服务好我们的企业和投资者。
赵明:我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包括企业家和中介方更多的合作,服务好我们的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
陆魁:我没有想那么多,我觉得现有的功能今后真正落实好,我们就非常高兴了。
刘皓琼:我也觉得把现有的政策落实起来,对我们基础层,创新层有帮助就可以了,谢谢,
王晋勇:非常感谢几位老总,我的看法是新三板走了这么几年,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是距离我们挂牌企业也好,中介机构也好,或者整个市场对他的期望,可能还是有距离的,特别是刚刚黄总讲到的,除了股权融资之外,其他的形式,优先股或者债权类的融资比例和数额都非常小,个人觉得这些方面,股转制度还是大有可为的,最后谢谢各位,也谢谢大家!
圆桌对话二:新三板与境内外资本市场联动
主持人:中泰国际董事、中国业务部负责人 吴科先生
香港交易所上市发行服务部助理副总裁 陈嘉仪女士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朱思东先生
申万宏源新三板研究主管 刘靖先生
仁会生物董事长 桑会庆先生
泽生科技副总经理 陈艺文先生
吴科:首先非常荣幸,也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本人,包括我身边坐着的各位嘉宾和专家来参加如此有中和意义的一个活动。刚才东方证券的邵博士说主办方说要传播一些正能量,其实不用主办方交待,本身我们就充满正能量,而且资本市场本身就是充满正能量的市场,所以才能吸引在座各位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各个行业,不管是证券公司、投行、研究机构、包括各个企业来参与如此重要的会议。在此恭贺新三板在线连续成功三年举办了这样的盛会。首先主办方让我来做本次论坛的主持人,我来自于中泰国际,中泰证券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但是我本人是学数学和经济的,如果主持的不好,请大家见谅。大家都知道,我们新三板市场这两年发展的非常的火爆,尤其是14和15年这两年,现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数量,大概的数目超过了1万家,尤其是在我们今年4月份,我相信陈嘉仪应该最了解了,应该是4月21日,在北京公布了新三板的公司可以在不摘牌的前提下发行H股。因为新三板系统成立以来,包括石总,包括黄总都说了,他的市场定位,包括他的作用,对中国的中小企业还是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交易所,不仅仅是新三板也好,或者是沪深交易所,或者是香港,或者是境外,任何一个交易所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有他的有利的地方,市场定位或者政策定位,相应也会有他不足的地方。所以在我看来,我们新三板系统可以说是非常适时的,非常合适的找到了对于融资方面,因为新三板的确也有一些企业提到了不管是基础层还是创新层在融资方面碰到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想请陈嘉仪谈谈你觉得新三板+H股的政策,4月份开通以来,对境内1万多家新三板的企业,对他融资,或者境外融资,起到了哪些作用?
陈嘉仪:非常感谢吴,其实我们4月21号的时候我们在北京和股转公司签了合作备忘录,讲了两个大的方向,第一个是新三板企业不用摘牌就可以去做H股的申请。第二个就是联交所和交易所做信息的交流,信息交换的形式吧。对于新三板公司来讲,等于多了一个路径,现在三月中的时候有一个教育公司就选了摘牌,还有两家在不摘牌的情况下选择来香港做H股的上市融资,这对企业家来讲多了一个路径,可以选择在香港H股这边做摘牌融资。这在规范上可以用香港这边的审核的角度还有用比较规范行为做一个审核。这对企业本身的成长有一个作用,第二个,香港本身资本市场的构成跟国内是很不一样的。香港这边是一个国际化的融资平台,其实如果你说国际投资这个百分比,现在是在53%,这是我们上一年做的统计,而且我们这边还有了从14年之后有的沪港通,再有16年底推出的深港通之外,内地企业来香港做投资,也会接触到国内外的投资者,所以香港市场是百花齐放的状态,作为新三板的公司你多了一个选择,可以选择摘牌也可以选择不摘牌,摘牌就做H股,也可以有不同路径的选择,所以香港联交所的门一直都在,我们再有了这么一个新的安排之后,其实也会让大家对于香港市场有多一点的了解。
吴科:非常感谢,正如陈嘉仪所说,香港是一个国际资本市场,而且香港对不管是中国内地企业,还是其他国家的,包括新加坡,台湾的企业,他是敞开大门的。而且除了拆开大门之外,也在以不同的形式做支持。比如说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新三板+H股,为什么说以不同的形式做支持呢?据我了解有些企业是在没有摘牌的情况下,我不知道在做这个抉择的时候,或者政策没有出来之前这两家企业是做什么感受,如果他既想保留三板的平台,又想发H股的话,没有这个政策的时候是比较苦闷的。所以我们让两位企业家的老总谈一谈,这个政策出台之后,相对我们以前企业的资本运作战略而言,有没有一些更新的变化呢?当然我们这两个企业都是新三板挂牌,我们这里所说的任何的想法都不构成任何公告。
桑会庆:非常感谢新三板在线邀请我参加这个活动。对于新三板+H股,或者是企业选择3+H股,或者红筹到港股上市,这就根据企业的性质,自己根据企业对成本的考虑,这些都有关系。现在目前来说,新三板特别是在17年以后,遇到了很大的融资问题,因为融资问题,企业就会想一些办法。正好港交所在去年,实际上是从17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吹这个风,到18年4月份正式推出了政策,对于新三板的一些企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企业,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很有信心的。你也知道一些企业或者资本市场给了阳光就灿烂,他会自己找出路了,对于企业来讲是选择3+H或者是选择红筹架构或者是其他架构去做的话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于新三板企业,如果股东人数不多,没有做市,股权比较集中的话,就比较灵活选择了。也可以做3+H,也可以做红筹,3+H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简单,只要做一些融资就可以了,他的优点就是成本比较低一些。如果选择做红筹的话就必须要退市,特别是对于一些做市企业股权分散比较大的。再就是,你也知道在15年,特别是15年新三板的一个高潮,而这个退市的工作的话,中国新三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如果他要回购的话,成本就特别特别高了。很可能出现你在新三板上融资的企业和资金还不够回购股份的,比如说我们企业想着退市,正在退市过程中,我也看了看,我们在新三板融资了不到4亿现金,回购的可能远远大于这个资金,因为他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如果是选择红筹,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说离岸,还有税务问题,找国际投资者的问题,如果你选3+H的话就不用找国际认可的投资者了,如果你要选红筹的话,必须找一些国际认可的投资者,再就是找大量的中介机构,可能上市费用也挺高的,3、5千万的上市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如果是说去香港和A股,包括港交所的领导也说了,实际上港交所是监管非常透明的,如果你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好,企业比较规范,再就是企业要国际化运作的话,可以选择红筹的,如果你的主要业务在国内,我觉得可以选择3+H的形式,如果是企业老板资金比较雄厚,可以选择回购,如果不愿意参加这个成本的话,就选择3+H,如果你的股东,包括老板有选择,但是一些个人投资者,因为3+H还有很大的问题,国内投资者这一块,他流动性是不足的,这块也不好协调。
蒋正刚:首先非常感谢新三板在线邀请我来参加这个活动,我是泽生科技的副总,我们是做传统新药开发的公司。回到这个话题,首先是港交所的政策,允许企业去香港上市融资,这个政策本身是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为什么港交所专门针对我们这样的公司开这个口子呢?本身考虑到这类公司企业的特点所造成的,周期很长,需要的资金又很大,这两个特点造成一般来讲如果没有明确的退出途径的话,早期很少有风险投资企业愿意投资你,因为他投进来看不到退出的窗口,从这个角度来讲为什么纳斯达克会吸引那么多的生物医药科技企业上市呢?本身他有退出机制放在这儿,但是中国的创业板或者是A股,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是看不到退出机会的。尽管证监会今年也在推A股创新试点,但是我们觉得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意义并不大,可能对于互联网企业的意义大一些。可能对于收入的要求还是比较高了一些。对于我们这样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如果我的收入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利润肯定达到了上市标准了,所以这点来说,港交所的政策来说,对于我们的行业本身有非常大的促进政策,这会让很多基金在早期就源于投入比较早期的生物医药企业了,他可以看到我这个企业大概在几年之后可以达到港交所的上市标准,这个对他而言就有一个退出机会和退出窗口了。第二点,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到底是选择采用3+H,还是采用摘牌,我觉得这里面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了,因为他最大的问题,一个是流动性问题,我3+H的话,基本上原有的股东是没法流通的,当然早期以美元进来的外国投资人在申报H股的同时可以申请去香港流通,这点我们也咨询过证监会国际部。但是毕竟大部分的投资者还是以人民币进来的,这个在公司去H股发行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流通,这就看投资者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了,对于企业而言,去发行股票是达到融资的问题,对于公司来讲肯定是好的,对于生物制药企业而言,你能融到资,投更多的项目,这对企业来说是更好的事,但是对于某些股东而言,他必须面对比较现实的问题,我如何退出,这点我们也考虑很多了,前段时间,去年年底证监会推出了关于全流通这件事,当然我们已经讲了好多年了,包括前段时间的三家试点,我们了解下来,可能还有蛮大的预期的。是不是可以全面推广。但是这毕竟还是一个没有实现,或者说没有明确的这么一个途径。所以这块有很多股东会提出来,怎么解决退出的问题。第二个,还有一些附带的问题。比如说根据中国的公司法,我首次发行的时候,剩余的股东是要锁定一年的,我现在在新三板上挂牌的这些股东是不是我在上H股之后锁定一年?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尽管我在三板上没有大的流通,但是毕竟来讲还是能够流通,想交易的时候还是可以交易的,如果要锁定一年,至少我这一年内铁定没有办法流通。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前我们和股转公司有过交流,从他们角度肯定希望和证监会进行一些沟通,看看是不是可以豁免。理论来讲,我本身是A股,本身是上市公司,只要发行H股的话可以豁免,股转公司希望至少地位上和A股是一致的条件的话对他的地位也是有一个认可的吧。第二点,很多去上市的公司,上市之前有一轮IPO的融资,投资者肯定是希望以美元的形式进来,之后还可以流通。但是这点在新三板来说还不行,新三板目前不接受美元投资者,这也是非常有挑战的,如果我需要做的话,可能还不得不摘牌了。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说会计政策的变更,到底资本化还是费用化这些问题都是一些比较具有挑战的问题。但是反过来讲,如果红筹本身困难很大,或者不太能实现的话,至少3+H给了一条通道,有这条路可以走,我们反过来也在考虑,如果在香港上市,这家公司本身来讲是港股加上三板同时存在的,会不会带动三板上的交易?这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吧。我有H股在上市,肯定有一个定价,这个定价相对来说是一个市场定价,我们知道新三板上的定价,尤其是没有做市的企业,他的定价可能不是客观反应这个公司价值的情况,如果我在H股也上市了,有了这么一个定价,有了这么一个比较好的交易的话,可能也会随之反过来带动新三板上的交易。回到这个话题本身,我非常同意刚刚桑总的观点,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到底是摘牌,红筹还是3+H,取决于企业本身,因为各个企业本身的现实情况是不一样的,股东结构,是不是有国资,包括股东翻出去的税务成本等等,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要根据企业本身的情况来最终决定吧。
吴科:两位企业家老总说的不仅仅是自身企业的情况,也代表了众多的公司,尤其是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看法,包括刚刚将讲到股东人数较多的问题怎么处理,也不是仁会生物一家了。包括境外流通的问题等等,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有新三板+H,给了新三板这些企业的确增加了一条路,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新三板企业一定要走H股这条路,现在去香港的10几家,包括公告的企业,有的企业的确走了3+H,也有走红筹架构的,有的是摘牌走H股的,种种都会有。我们接下来问一下刘总吧。你如何看待公司摘牌之后对新三板公司的影响,或者基于你平时的研究哪些流行的企业更适合走这个路线。或者不同类型应当如何做规划呢?
刘靖:非常感谢,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讲,我非常同意之前嘉宾的观点,其实新三板是一个存在1万多家公司的市场,所以这个市场是非常多元化,多层次的,因此一个政策的出台不可能解决所有公司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股转公司连续出了很多,但是都被大家淡忘,很多人把新三板当做一个整体市场,希望看到的局面是所有的公司二级市场表现都很好,这是不可能的。对于3+H政策的出台,我们当时做了一个点评,我们认为是试金石。你可以去香港发,香港市场和A股不一样,大家可以看香港市场的发行标准,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他定的没有A股高,但是真正能够在香港市场发出去,得到投资人认可的这些利润水平可能会非常高,甚至有些年份平均都在一个亿,非常高的净利润,这是他的市场化所决定的,我既然欢迎所有人都过来,那么大家都去看,都去精挑细选,就会造成一个他实际门槛比较高的状况。所以对于新三板市场的这些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试金石,如果你觉得新三板市场满足不了你二级市场交易的需求,满足不了你融资的需求,觉得自己估值被低估没有关系,你去香港试一下,不成功的话三板还继续存在。这可能是政策当时考虑的,确实有很多企业提出过这方面的需求,实际上这个想法是不是凌志环保给管理层的企业呢?因为他们在2015年的时候就公告过我要去发H股了,也没有跟股转公司商量,公告之后两个月,股转认为这个事情联合监管还没有协议,所以先搁置了,现在恢复了3+H的政策之后,他们也没有提出再要发行H股的议案了。其实这1万多家公司肯定是有需求存在的,这些需求都是满足现在新三板的短板,融资功能,交易功能等等都受限。企业也可以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适合去港股做发行,在评估自己要不要做发行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做探讨,一个是要不要去,一个是能不能去。要不要去的话,可以对比一下同行,香港的同行估值都远远高于新三板的估值,融资又非常好,何乐而不为呢?香港再融一把。能不能去当然涉及更多了,一个是符不符合条件,新三板这边要不要退掉再去,然后存量的老股东的诉求是什么?提升流动性,卖掉股权,以更高的价格。还是随便,为了公司发展做融资也好,是摘牌还是干嘛的,都可以尝试一下。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新三板发行从估值来讲没有比香港低,新三板定增的价格大部分都是10—20倍之间的价格。可能对于某些行业来说确实被低估了,其实对于很多行业来说,个人觉得不是特别低估的一个状态。所有没有关系,这个政策可以去尝试。这是我想说的。
吴科:非常感谢刘总,我们去港股,对于新三板公司来说也是一个尝试,或者说是一个试金石,尤其是对一些企业来说,可能最终的计划或者长远规划是A股上市,你在期间有一个H股的尝试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A股和H股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尤其是在发行条件这方面,相对来说港股的发行条件更低,除此之外我认为新三板公司还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毕竟已经挂牌了,在挂牌的过程当中已经挂牌成功之后我们就相当于有了一定的整改,或者说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当然我们从新三板转到港股,不管是不是摘牌,都要按照香港联交所的规则做这些事情,不管是内部整改还是外部的事情,我们请朱律师回答一下,如果发行H股的话,法律方面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朱思东:非常感谢,我作为律师就讲律师的问题,我专门做美股和港股,至少做了20次,大大小小的经验不少,上午我来的时候看了一下,在我们事务所里面已经签下的现在是新三板的公司,准备去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大约有15—20家,从律师的角度我想分享一下,其中一半是去香港,一半去美国,到香港是8家,下个月就可以开始报了,其中只有一家走的是新三板+H,为什么呢?两个原因。第一个,他们的第二大股东是国企,翻红筹没有那么容易。第二个H股融到资之后,企业的利润会上去,他觉得离开A股的机会并不远,所以想等等。除了这家以外,另外的6家无一例外全都选择红筹上市。两个原因,第一个,他面临PE的压力,我看了他们的合同,对赌协议讲清楚,投资三年之后要上市,而不是挂牌。上不了市就要回购,现在的企业哪一家经得起回购?所以这些企业都努力上市。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他可以去融资,因为在新三板继续挂下去,融资和流动性都有困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股东的利益通过红筹可以实现,通过H股实现不了。这是到港股,港股有一个死条件,3年5千万,这个条件是没有商量的,大部分的新三板都不符合这个条件。所以我手里还有7、8个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他也解决了全流通的问题,PE股东退出问题,上市流通的问题。纳斯达克实际上也分板块的,最低的板块要么是500万美金的净资产,要么75万美金的净利润就可以在纳斯达克上市了,这个标准的话新三板80%的企业都符合条件了吧?但是到美国上市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做不大,第一你这个行业必须是新能源,生物科技,互联网,反正这些东西,传统的制造业去了也没有用。第二个,管理层要会折腾,要会运作,我就给大家一个数字,过去10年,中国的企业在美国主板上市,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大约有150家,其中最后市值突破3亿美金的不到40家,就是上市容易做大难,在美国有这个问题,我也操作过很多家,但是有的企业不具备后面的能力,但是不管怎么说,目前在新三板的情况下,如果你想找一点出路,港股、美股实际上都是一种出路,至少可以解决PE投资者的问题,但是今后能走多元,实际上在新三板、港股、美股都好都看的是企业家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谢谢大家!
吴科:非常感谢朱律师,经验非常丰富,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时间的原因我们就不做更深入的探讨了。最后还有一些时间,想问问各位嘉宾,尤其是两位企业家代表感受更深一些,你们对香港市场或者说新三板市场,有没有哪些制度方面的期待,当然仅仅是代表个人的观点。首先请陈嘉仪女士说吧,你觉得在服务中国实体经济方面,或者说在制度建设方面能不能有一些更加完善的期待,个人的期待?
陈嘉仪:其实我觉得现在交易所也非常贴近市场,刚刚两位企业家也说到了,我们在4月30号也公布了一个新的政策已经出台了,针对生物科技企业,还有需要创新企业的一个新的安排。所以其实交易所本身也是一个服务机构,也是为企业做服务的,所以我们摘宏观的经济底下,就选择了生物科技的行业,给他们一个盈利收入的情况下,做上市融资的选择,所以未来我们怎么去服务企业呢?首先生物科技这个领域,还是跟美股不太一样,美股已经在一个非常成熟的情况下建构了自己的生物科技的领域。我们本身对生物科技企业的监管还是比较严谨的,后续我们也会继续关注投资者如何看待这个领域,后续我们也会继续做更多的投资者教育,而且在香港能覆盖的研究人员也不多。所以希望第一步可以做到渠道,第二就是希望在投资者教育这个领域做的更好。后续在二级市场里面做的就是怎么把沪深港通这个互联互通的作用做好,保持他在市场上稳定的运作。
吴科:非常感谢,我们也期待有更多更有创新性的制度出来,时间的原因再请两位企业家代表用最简单的方式谈谈对港交所的制度方面,包括新三板的股转公司的制度方面有什么更好的期待。
桑会庆:我觉得其实港交所和新三板的政策都有,都非常的科学,非常的先进,更好的东西也没有了,就这么多。但是对交易所和企业来讲,企业就是新生儿,交易所就是母亲,生出来的孩子不管长什么样都要接受他,关键是你如何教育、规范他,让这些企业规范的去做,如果他规范了,各种政策就去尝试吧,不用再管他们了,大胆的让他们活下去。
吴科:对,把该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
蒋正刚:我说一下,对于港交所的政策,我觉得基本上比较贴近市场,或者比较符合美国纳斯达克的规则,当然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设置了一些门槛,不过这个门槛我认为是设置的很低的,如果低于这个门槛就算港交所同意也不会有人同意买这些公司了,所以我认为港交所目前的政策还是非常贴近市场的,对于三板这块我还是有一些小小的建议,比如说,如果对于这些企业本身是想保留三板挂牌的,想走3+H的战略的话,首先配套的政策要加强吧,首先股东是不是要锁定一年,或者是不是可以开放美元投资的战略进来。如果这个企业本身想要摘牌了,股转公司也没有必要把他强留下来,没有必要设置太高的摘牌的条件,还是市场化的运作吧,不要人为设置一些障碍,他希望是把好的企业留下来,如果这么做也会导致本身好的企业不想来。所以更市场化一些吧。
吴科:是的,我本人也是做港股市场的,以我对港交所的了解,初步了解而言,香港是个国际资本市场,本身就是非常市场化的,我们也希望新三板+H这个政策给更多的新三板公司带来资本运作新的路径,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完善,更有效的,尤其是在融资方面,今天的峰会主办方非常用心,首先请到了港交所的陈嘉仪女士,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包括朱律师也是20几年资深的律师了,另外还有研究新三板业务的刘总和两位企业家代表,尤其是两位企业家代表他们的感受,我相信不仅仅是对自身企业的感受,所提出的问题和期待也不仅仅是他们对自身企业的问题和期待,能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很多企业老板心里想说的话,所以我觉得这个圆桌论坛的主办方非常的用心,也再次对各位嘉宾和企业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另外对新三板在线举办这么盛大的活动表示恭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