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2019-07-02 11:00 来源 : 中国财富网      原创

分享至

王杜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她,下井坑,走遍了国内地铁在建城市,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施工难题,用双脚绘画出自己的“产业报国梦”;她,工作12年,和团队一起完成盾构设计700余台,打破了100多年来只有发达国家才可以设计生产盾构的神话;她,怀揣着“装备中国,装备世界”的美丽梦想,历尽艰辛攻占国内1/3盾构市场,使中铁装备人“国内第一、比肩世界”的梦想提前开花。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王杜娟参加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家境贫困,骨子里却不服输

“最开始做盾构,只是因为当初的不甘心,希望能掌握核心技术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扬眉吐气。”这是王杜娟最初的梦想。

王杜娟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1997年,王杜娟走出黄土高原,考入了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由于家庭贫困,王杜鹃便通过勤工俭学挣生活费,四年时间,1400多个日夜,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

“成绩优秀、有毅力、能吃苦”,这是王杜娟当时给辅导员留下的深刻印象。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王杜娟生活照

不懈努力,成功研制盾构机

2001年7月,王杜娟走出校园进入中铁隧道集团工作,8年间辗转隧道集团一处、中隧股份、设备制造公司等多个单位及岗位。

从此以后,车间少了一个“女娃子”,多了一个“小伙子”。修机器、拆零件、搬设备、开行吊,她都亲力亲为,一天下来,常一身油渍,满手黢黑,要不是扎着马尾辫,根本就看不出来是个女员工。作为一名技术员,在重视实践经验的同时,王杜鹃也没有落下理论研究。白天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遇到问题亲自动手,现场操作,晚上回到宿舍再翻开大学课本认真研究理论,刨根问底搞懂原理。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再加上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一年后的王杜娟被委以重任,成为全车间第一个女项目负责人,先后负责完成了南京地铁后配套碴车设计制造、开敞式混凝土罐车封闭式改造等项目。

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大学刚毕业一年多的王杜娟成为项目组18位成员之一。“对于我们来说,别说研发盾构机了,很多人连见都没有见过。”回忆起当初的情景,王杜娟笑着说,盾构机是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零部件有1万多个。当时没有技术,没有指导,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研发项目启动后,王杜娟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盾构机。国内凡是有地铁施工的城市,他们跑了个遍。他们钻到隧道内,和盾构机零距离接触。她回忆说:“当时的压力太大了,工作量大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不知道能否成功。企业投入4000万资金用于盾构机的研发,如果不成功,这些钱就打了水漂。”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4月,王杜娟和她的同事们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土压平衡盾构,其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工作中的王杜鹃

设备随后被应用到天津地铁项目。业主单位起初以为是台进口盾构,便将这台机器用在施工难度最大的标段,地表以上是渤海大楼、张学良故居、瓷房子等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施工验收时,发现在各个施工标段中,这台盾构机的成绩最优,不但掘进速度快,地表沉降控制得也很好,沉降控制到了3毫米以内。这时,王杜娟和同事们才松了一口气,才敢告诉业主这是一台国产盾构机,而这台功勋盾构机也被命名为“中铁一号”,王杜娟为此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王杜娟获得第六届“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09年12月,中铁隧道装备制造公司成立,为王杜娟搭建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平台。两年间,王杜娟主持完成了重庆轨道交通9台硬岩盾构机、成都地铁17台盾构机、深圳地铁5台盾构机的设计任务;2012年,顺利完成马来西亚2台盾构机设计,实现了“中国中铁盾构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梦想。2013年4月,中国中铁号盾构机突破120台,达到128台。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王杜娟与同事合影

破除大锅饭,不断改进管理工作

2010年2月,王杜娟被任命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除了分管总体设计等技术工作外,还要负责人事、行政等管理事务。当时的王杜娟对管理工作还只是一个门外汉。然而,在她上任3个月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深深地触动了她的神经,也促使她重新审视管理工作。

2010年5月,一名入职近3年、大家公认的好苗子向王杜娟提请辞职,这在全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王杜娟找到这位员工了解原因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在我们这个团队里感受到的只有和谐,缺少竞争”。

“一个和谐的氛围能否支撑起一个向上的团队?如何才能建立一套良性的竞争机制,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怎样才能给年轻员工一个更大的发挥平台和发展空间?”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王杜娟正在查找技术资料

王杜娟发现,以研究院当前的管理体系,员工的岗位晋升仍以工作资历为第一要素,员工的薪酬调整仍以年限为主要依据,团队中每个成员任务完成的多少、好坏缺乏评判机制,即使有评判也无奖惩……这些管理上的缺陷招招致命。

“研究院要保持活力发展,必须改革现有大锅饭式的管理制度,推行绩效考核,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经过近两个月的调研后,王杜娟在她编写的《设计研究院绩效考核改革实施方案》中写下了这句话。

很快,公司同意以设计研究院为试点开展绩效考核,同时,任命王杜娟为院绩效考核改革小组组长,负责考核方案的制定、推广及落实。2010年7月,设计研究院绩效考核改革正式开始。

“当改革推行时,你才真正感受到那种压力和挑战,绝不亚于当初的盾构样机制造。”王杜娟说,“管理工作很难,但管理好了所带来的效益绝不逊于技术。管理和技术的本质相同,都需要创新和胆识。”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王杜娟与同事讨论问题工作照

2011年初,装备公司提出了一主多元的发展战略,工作之余,王杜娟开始思考研究院在科研开发领域的发展规划,提出研究院“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规划。即在盾构研发上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路线,一方面扩大盾构产品族系,实现土压平衡盾构、泥水盾构、大小直径盾构、矩形盾构等多类型多品种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提升盾构产品品质,加快对电气、液压、流体系统、结构总体以及刀盘的优化设计和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盾构产品科技含金量,以品质赢市场。而在非盾构产品研发上,以煤矿掘进设备、隧道施工设备为主要对象,开展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煤矿巷道快速掘锚一体机、凿岩台车、湿喷机等产品的开发。

为适应此发展规划,2011年6月,王杜娟迅速在全院开展组织机构改革,研究院更名为设计研究总院,在原有盾构5个专业所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分流,新成立煤机、TBM、隧道专用设备等设计研究所,并成立桩机分院。至此,设计研究总院形成了8个专业设计所,1个专业设计分院的设计研发组织体系,一主多元的发展格局初步建立。近两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条“摸着石头过河”的路走对了,不仅盾构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节节攀高,其他研发设备也逐步完成设计制造,陆续推入市场。

国家标准,秉承工匠精神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装备视察,王杜娟当面向总书记汇报他们研发的产品。“当时总书记对我们说,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希望我们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让中国品牌叫响世界。”王杜娟说。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近年来,王杜娟和她的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先后设计制造了世界最大直径矩形盾构机、世界最小直径硬岩TBM、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世界首台联络通道专用盾构机、15米级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一系列新产品的问世,不断刷新中铁装备创造的一项项纪录,实践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在王杜娟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如今,中铁装备横向已形成“大”“小”“异型”不同断面以及土压、泥水、硬岩不同应用领域的全系列盾构机产品,产品遍布国内北京、辽宁、河南、四川等40多个省市自治地区。2012年,由她主负责设计的两台盾构机出口至马来西亚,其中一台创造了最高月推进347.2米的马来西亚施工记录。凭借优秀的设计、过硬的质量和周到的服务,“中国盾构”逐渐在海外市场受到欢迎。截至2018年,王杜娟和她的团队们设计制造的盾构机,已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黎巴嫩、以色列、越南、韩国等16个国家。

2017年,中铁装备产销量世界第一,但让王杜娟最开心的,是另外一件事——这一年,《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术语和商业规格》等5项国家标准发布会在中铁装备国家TBM产业化中心举行。至此,王杜娟已经主编、参编各类标准15项,其中主编盾构机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

王杜鹃:让中国掌握盾构核心技术的“杜鹃花”

王杜娟参加国家标准《土压平衡盾构机》第一次编制会议

国家标准的制定为中国掘进机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基础和保证,也为国产掘进机在全球市场竞争增加了话语权。但王杜娟知道,要推动中国掘进机的国际化、品牌化,实现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重点是要加快掘进机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标准是制高点、是话语权,更是核心竞争力。

“今天,中铁装备虽然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盾构机研发和制造基地,是世界上能够独立生产并拥有知识产权的三大装备企业之一,但我们的国际化之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盾构机质量还需要不断提升,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杜娟说,要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梁艳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