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研讨会举行,包括省民宗委、省质监局、贵州民族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以及公共关系、酒文化、企业家、行业协会的专家及学者在内的数十人齐聚一堂,围绕“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规划与打造进行深入探讨。
或许不是每个贵州人都关注这样高屋建瓴的专业研讨,但每个普通的贵州人心中,大概都有那么几个写进成长记忆,渗透个人情感,甚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本地制造”。
和茅台及其他贵州名酒相关的饭桌记忆和故人情谊,太多人都有例证可说;都匀毛尖、湄潭翠芽或是苔茶、绣球茶等等,哪个贵州爱茶人与其中一二不曾耳鬓厮磨?医药虽不是日常刚需,但自己或家人的治病和养身宝典里,大概也少不了那么一两款常备药,就在贵州“土生土长”……只要稍加留心你就发现,在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长路上,你早已经是受益者。
另一方面,很多致力于民族手工艺传承、改良、设计和制作的人,他们对贵州民族文化产业而言,又是先行一步的实践者和日积月累的建设者。好比此起彼伏、暗自涌动的浪花,总有一天,会掀动“惊涛拍岸”,高潮奔涌。无论是在国际T台上两度惊艳世人的“X·Y”民族服饰,还是早早将少数民族绣片和银饰工艺融合的“太阳鼓”,抑或规模并不大,却在小小工作室中对民族手工艺进行传承和再设计,体会手作之美的“对坐”和“花田禾美”……这些年不断涌现的它们及其同类,让世人在更为规模化的茶酒医药之外,看到了贵州民族手工艺的魅力。在本土民族文化的滋养下,这些闪耀着设计和手作之美的实践,点点滴滴,都是打造“黔系列”这一“宏大叙事”的伏笔。
2015年12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作方案》,计划围绕贵州民族传统工艺、医药、服饰等特色,推出“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等在内的11个“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今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又与新华社签署了《联合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众多传统的资源和已有的实践之下,“黔系列”品牌打造的重头戏,大幕已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