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视频
精彩图集
文字直播
以下文字由速记稿改编,未经发言者与论坛主办方审核,转载或引用请谨慎!中国财富网不承担转载引用以下文字所引发的任何后果。

全体大会八:生物技术创新与投资(二)

如何能够快速地让药物生效,所以我们想要计算结合,但是之前的方法不够有效,为什么不够有效呢?我也给大家展示一下。这是对于某一个蛋白质最近的一项研究,如果你患有疾病的话,这个蛋白质对于人体是不利的。我们计算出不同的药物对于这个蛋白质的结合的能力,以及催化性。但是把它们放在一块,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结果,如果红线和蓝线是一样的话,那我们就有办法来应对这个抗药性了。当然这里面的速度还要进一步的提升,目前就是由于结合比较小,我们还没有办法实现成功,我们也在做大量的尝试,在应对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应对抗药性的过程中,我们也用了比较时髦的一个方向,就是深度学习,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话深度学习是很有用的,特别有用。比如说你知道相关蛋白质的顺序,知道它们的相似性,但是要预测下一个药物的话好像并不是非常有用。

在我结束之前,我想说在这个领域计算机是非常有效的。还有另外一种方向,就是理解大的系统方面,计算机也是非常有效的,给大家再举两个例子。

如果有一个非常大的蛋白质,比如说我们想要对这个蛋白质建模,这里有两个趋势,一个就是使用越来越快的、性能越来越强的计算机,在特殊的机器上来进行建模。另外一个途径,就是使用一些小的技巧,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我们看看有哪些小的技巧来对这个蛋白质建模。这是我和麦克在1975年的发明,对于这个蛋白质进行一个简化,通过这种简化的模型,再通过动力学,它可以对于这种大的系统形成一种力学的体系,我们就会研究不同的疾病,比如说我们再点这个短片。

(现场播放VCR)

右下角就是解决ATP系统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位科学家,有两位已经去世了。这就是背后的逻辑模型,我们想看看这个结构是如何运作的。关于单分子有着很多的研究,几年前我们开始对于这个进行建模,然后我们就对于我们研究的结果感到非常激动,但是没时间给大家解释了。

结束之前我再讲最后一个例子,这是Miles5(音),这样细胞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没有人问这个问题,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只朝一个方向移动呢?通过使用计算机建模,我们就可以对于每一步的动式进行一个分析,得出它为什么朝一个方向移动的原因。结束了一步之后,这个蛋白质再次打开,然后释放出APT能量单位,之后再关闭。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它形成了一种方向性,在这样一个结论的基础上,

这是一个短片,这是我们在计算机模型当中的一个模拟,这个Miles5(音)单方向移动,如果你能够建模的话其实是非常有用的,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去和这个系统相关的疾病进行充分研究了,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由于时间有限,我就收个尾。我这边给大家展示了几个例子之后,我想讲的一个观点就是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生物的系统在分子层面是如何运作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计算机来帮助我们进行生物药物的开发,告诉科学家研究人员如何设计新的药物,如何使用其他的技术。而且现在的计算机计算能力更强了,所以很多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谢谢各位。

对话

杨健:本来我们还给他找到一些模型,但他看到说DNA模型来讲比较像,所以换了一下,如此复杂的过程这里就不多讲了。在座诸位都是企业家,而且对企业家来讲如果投资一个新的领域可能赌上一个企业的未来,一个失败的科研项目不仅意味着金钱和挫折,而且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接下来有请两位著名的企业家,他们同时也是科学工作者,同时也经历了在资本市场中的历练,他们就是正大制药集团董事长谢炳先生;慈铭体检创始人韩小红博士,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生物科技与创新的秘密。

发言嘉宾:Richard J.Robert,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Arieh Warshel,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

谢炳,泰国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正大制药集团董事长

郭家学,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誉远中药掌门人

韩小红,慈铭体检创始人兼总裁、韩博士医院管理集团董事长

其实科学从来都需要一定的自助和支持,但科学家最大的愿望是把科研成果能为人所用、造福人类,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听听正大集团谢炳先生对两位研究的感悟,以及科学在你的事业中起到哪些作用?有请谢炳先生。

谢炳:我是正大的谢炳,因为我们公司也是在这些科学前辈和精英们的肩膀上,才能去发展我们的事业。

因为正大制药集团下面有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也是目前中国可能在香港的唯一一家进入蓝筹股的生物制药公司,市值也是全香港这个板块里面最大的。我们下面有几个研究院,都是生物的。我们每年大概投资10多个亿,去年是16个亿,今年可能会到20亿,在生物方面的研发。

这三年来,因为谈到投资公司我还可以讲一讲。这三年来在中国的纳税里面,我们正大生物制药光纳税大概有110亿,可以说是在中国生物制药方面,也是一个佼佼者。我们大概有1000多人在做这一方面的研究,大概我们有400多个技术正在做各种不同的临床。几天前,我们也出了一个安罗替尼,也是中国1.1类的新药,当天销售了一个多亿,这也被称为中国真正一个解决癌症多抗谱的药物。

我们下来可能还有很多生物方面的东西(我下面讲的都是我们已经成功的),比如润滑油里面的生物,我们可以做到都是可以讲解的、再生降解的,都是用生物来做,以前都是在石化里面的污染非常严重,我们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些万亿的产值,我讲的都是成功的,我们的布料非常透气,但是又可以防水、防虫,甚至不用洗,抖一下就干干净净;酱油倒下去,擦一下干干净净,这些都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防腐的,都是用这种生物技术来做,这种科技影响我们人类健康方面和生活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科技应用方面,因为我们进入这个行业差不多二十多年了,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地摸索、投资。

我们上市到现在,可能的投资者在我们这边的回报大概是300多倍。我相信除了腾讯以外按,我们的投资回报应该算是高的。你们在网上也可以1177香港中国生物。因为我每三个月就披露一次,每三个月派一次息,这是18年来从上市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的。这是我回应我投资在这里面的好处。

杨健:因为我们这个对话确实讲到了投资,下面请韩小红博士讲一下她自己的生涯中科学起到的作用,谢谢。

韩小红:因为我自己做体检出身的,我一直在追逐着科学解决问题。听了刚才两位科学家的演讲,当然他们是诺贝尔获得者,非常尊重和崇拜他们。但我越追逐科学、越学科学,我自己本人也是医学博士,其实我更多的是焦虑和迷茫。

比如说我们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位先生,刚才说细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个课题在最近国内也非常时髦和盛行。他们说的很具体,说到螺旋杆菌对我们的益处,说到它可能和哮喘带来的关系,说到哮喘和螺旋杆菌的关系,像这样的知识越多就会越迷茫。而且我们在临床上因为螺旋杆菌和胃癌的关系,导致每一个客户都要去查螺旋杆菌,而且推动和倡导这种检查,检查以后用三联四联药给客户治病,当然我们经常推荐他到医院,现在已经标准化了。如果第一次检查出现阳性接着继续让他服药,把身体的螺旋杆菌杀掉了,本来我们是非常愉悦的,现在听完他的演讲我开始焦虑了,经常各种角度听到这种科学。

第二位科学家给我们带来的知识是用计算机怎么促进蛋白组学的发展,怎么能进入到杀菌这样科技的发展,所以你会发现科学家们是非常尖端、细节的领域。因为我们每天在体检行业面对这些体检结果,数据非常敏感,其实对科技是非常追逐的,我非常希望用科技的手段解决现在面对的困惑和问题。

比如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代谢病大国,每一种疾病的数据都是上亿人次。但是我们这些慢性疾病,这些不治疗的疾病,在我们的主流医生眼里又是不可治的,又是要终身服药的。大量的人要终生服用抗高血压药、降压药、降血糖药、抗免疫抑制剂药,包括得到哮喘之后要终身用抗哮喘药。这些事情让我们知道面对科技,一定希望能用科技先进的办法解决的。

还有很多让我焦虑的,比如体检很正常,但你就是不舒服,就是不健康,你失眠,你焦虑,你抑郁、记忆力下降,很多很多问题。像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困扰着我们,我们科技的发展,怎么能和现在这些事情结合起来。还有疾病是动态的,本来我皮肤是很好的,但前两天脸上长了包包,而且随着我的心情是变化的,结果我到了海南我的博鳌医院待了几天之后,也在高强度的工作,可那样的环境下,青山绿水,突然一夜消失掉了,内脏的疾病是看不到的,但你皮肤上的变化是清清楚楚的。所以人类的疾病也是动态的,这一切都让我们想到如何用科技的手段解决,我都想怎么能用科技怎么能转化。

杨健:谢谢,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人,如果一个医学博士都感到焦虑,何况在座诸位,请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听听他们的焦虑,有没有解决,第二是你们的研究领域和我们的实业有没有更紧密的联系?

Richard J.Roberts:如果大家认真听了我的演讲,其实我说的细菌可以在很多方面对我们有用,但我们关键要清楚哪些细菌对我们有用,以及它们有用的机制怎么体现,它们相互之间怎么沟通。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我们肠子里的细菌和大脑是可以沟通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它具体的沟通机制,还不知道它的信号的机制。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肠子里的细菌如何跟大脑沟通就太好了。

比如说最近发现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症很可能是肠道内出现了问题,已经搞清楚早期阶段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研究或者是没有人知道比如说肠道内有细菌,没有人知道如何替代,这也是基础科学的发现。细菌还是很容易研究的,可以完整获得它的序列。小的累进的科研的进步多了之后就可以很快转化到门诊,而且在中国可能转化成门诊的速度比在西方更快。就是因为中国的药监方面的工作会更简单一些。

Arieh Warshel:在我刚才的演讲中,我说成功的使用计算机与生物技术,这还处于它的早期阶段,我们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使用计算机还处于早期阶段。我们也知道,我们计算的准确性哪怕只能提高一个小小的单位,也可以促进我们预测的准确性。毫无疑问,通过使用计算机,我们可以更好的去设计蛋白质,设计药物,基础的分子的结构,我们相信未来这方面的进步会非常得快。不同的制药公司,需要朝这个方向投资。我们制药集团还是需要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的。因为一开始在早期阶段你也不知道什么会有用。今天很多公司投入生物制药,这个虽然同样重要,但是我说基础的物理建模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投入非常重要。可能在未来10年在这方面做好投入会有更大的效果。

杨健:时间关系,我们现在想让谢总能够为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介绍一下如果想投资医药行业或者和科技项目有关的行业的话,我们的投资标准以及怎么样能够规避风险,能够成功?

谢炳:这个课题还是比较大,因为我们是一个非常注重科技的公司,因为我们总觉得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你没有掌握到相关的这些科技,你是根本没有竞争力的,下来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特别是现在这个时空里边,光你一种技术还不是不够的,因为它还要跟它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产生新的这种,你才能够慢一点被人家颠覆掉。所以,我们特别是这里讲的是生物,我就讲生物。今天讲的是高科技,高科技来讲,如果你有运气的时候,能接触到一个科技,那可以去进入。但是,像生物的时候它是一个投资非常大的一个企业,你真的是丢了几十个亿,有时候还看不到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是讲吧,因为像正大在做什么样的?我可以把一个程序给大家讲一下。就是你首先是发现了一些有苗头的可以做的时候,或者是怎么样构建一个新的业态。在这个业态构成以后,你还要下来把这种业态,把它变成平台,大家都可以来玩。光这个平台不够,还要建立你的基地,因为你后面的形象也好,人也好,你是供应不上的。所以这些也要跟着想,你才能够在刚才的金融方面,你对这些的风险的控制,或者整个支持系统,会再进一步的加强。其实,它是整条链的一种做法。

因为可能现在都不大一样,因为有很多有什么都会来找我们,我们也是刚才讲的通过大数据,通过什么有什么好的东西,我们也会去接触,反正来讲现在提倡的是“数字中国”,所以你在做任何事业,底部先要打牢,用数字化去完成这个,你能够做大做强。以后这其他的板块上边插一个树的,怎么来做,我相信是这样。

杨健: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也是最后一个主场的内容了,在座的诸多企业家一直等到最后,我很希望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中国的企业家提一些自己的建议,两位不单单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大科学家,他们也有一些公司有很多经验,我相信他们的经验可能有助于我们的成长。首先有请Richard J.Roberts。

Richard J.Roberts:我经常给出的一个建议就是你要去想,你其实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并不一定要通过一个公司才能实现几十亿的收入。比如说你可以开一个比较小的公司,或者你不需要有很多外部的投资,那么你可以用这个内容慢慢的让你的公司增长。因为现在我看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的创业者,有很多的想法,然后他们觉得说,我一定要有一个计划,然后这个计划下公司能够很快赚到几十亿美金,这样子吸引到进一步的投资者,获得下一轮、下一轮、下一轮的投资。但是其实你有一小笔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比尔盖茨就是很好的例子,积跬步以行千里,比如说,找一个小的方法赚,公司持续下去,渐渐的增长,不断提出新的产品。我们有时候说小而美,而小精,这个公司会有很好的发展。谢谢。

Arieh Warshel:我是做科学的,我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过怎么赚钱,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可以的做法,就是在比如说在这个大学当中,往往会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可以把投到大学的研究人员,鼓励他们在大学之外走出大学花一点时间在外面。我本人一直做研究,但是基础科学方面做投资,绝对是非常值得的。但是并不一定很快看到收益。事实上很多的基础方面的研究到现在只是有声音发出来,但是也许在未来会赚钱,但是我觉得在基础科学方面做投资,它是可以有利润的,有这种可能性。但是就像Richard 教授讲的要花很长的时间,要有耐心。

Richard J.Roberts:我觉得我做的这个诺贝尔奖的研究是在1977年的时候做的,但是第一个商业机会是去年才获得的,大家想想是去年11月份,第一次一个产品真正上市,是基于我做研究的产品。今年公司买了这个药的公司,利润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卖这一个药,就达到历史上最高。所以你不知道基础科学要花多久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商用成功。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说从基础科学方面产出来的知识,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很多的应用,比如说人类基因组项目,不仅可以给基因组测试,那么这些基础的科学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领域,但是你可能也不知道它到底可以应用于什么领域,有的时候这种利用是非常间接的,但是要有耐心。

杨健:大家用掌声表示一下感谢。最后因为小红博士也是我们厚益的佼佼者,代表我们大家向诺贝尔奖获得者,向大家致意一下,就作为结束。

韩小红:非常感谢你们来到中国分享你们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刚才我还是要说一下,说其实在中国监管比较容易,技术可以中国尽快应用,但是我是一线的实践者,在中国监管非常麻烦,中国所有的体系从科技转化到应用转化出来到临床是一个漫长的道路,我觉得在中国要创业的话,做的是跟随政策,了解国情,我们现在因为知道国家目前对先进的技术有了几个试点的地方,第一个试点的地方是在海南的博鳌医疗现行示范区,四年前进区有一个综合的筹建的医院,中国即使这个城市允许你做,大家听到了科技干细胞,免疫细胞,允许政策开始走出来,但是想用这样的技术,必须是在匹配的医疗机构。而匹配医疗机构目前政策是在三级医院,所以首先得有一个三级的综合医院,当地的政策允许你先行先试,我说的很多事情,比如说免疫治疗允许一些城市用,比如说PD1,PDL1,欧药都出来了,但是这样的药物是经过了四年才走到了中国。四年前卡特总统因为这种药物治愈而今天在电影的催化下,前两天一个电影《我不是药神》,很快在中国进入临床六个月批下来了,但是以前这种药物在中国5-10年的时间,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监管的问题,政府对事业的认知问题,我觉得不仅仅是产品的问题,街巷刚才老总说的是一个整个的平台和大的生态的非常复杂的体系。

补充几句吧,因为这个事情很复杂,不是一句两句说清楚的,今天的时间又很短,谢谢。

杨健:谢谢两位分享,也谢谢两位嘉宾,本场到此结束。

全体大会八:生物技术创新与投资(一)

主持人:杨健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定量分析研究所所长

内  容:

杨健:各位,这已经是最后一个环节了,所以大家还能够留在这里继续和我们一起和我们一起,应该对你们表示感谢,经过两天头脑风暴,一切已经云淡风清了。下面这个环节是2018科技创新论坛第八场,主要内容是生物科技与投资。我是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在此仅代表主办方对各位表示感谢。

尊敬的诺奖获得者,Richard J.Roberts,尊敬的诺奖获得者Arieh Warshel,各位嘉宾,来自后E的企业家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辛苦了。其实科学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举足轻重,没有科学我们一直会在迷信中渡过,有了科学,人类甚至可以和神平起平坐,在我们眼里科学家是为我们解开谜团的这些人,我们因为有了科学可以仰望星空,因为有了科学可以打开知识的迷宫。

今天我们请到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诺奖获得者,来自英国皇家科学院的Richard J.Roberts,他同时还是位爵士,他都忘了哪年被封了爵士了。另外一位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Arieh Warshel教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其实人类,每个人我们都问过,人类是从哪里来,人类将来到哪里去,我们是谁。这些问题是非常古老的问题,困扰人类很多年,有一句俗语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我们都相信这句话,难道这是真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人类基因究竟怎么样代代相传,为什么世界上有各种肤色、各种相貌、各种不同身材的人类。这些问题让我们困惑,有时候他们告诉我我们的祖先是非洲的女性,但是我们怎么也没有看出来在座的诸位长得像非洲人个这些问题我们五法回答。生命可以是碳基生命,也可以是硅基生命,在座的各位都是碳基生命的人类。这些人类究竟是怎么样通过蛋白质变成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一点是我们一直很难理解的事情。所以为了这个主题,我们有请Richard J.Roberts博士为我们解开生命的密码。他今天的讲演题目稍微有点另类,就是要为转基因说几句公道话。

下面有请Richard J.Roberts先生。

Richard J.Roberts:各位下午好。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我今天不讲GMO,其实我不讲GMO,因为转基因刚刚讲过了,所以我今天要讲的是微生物学,特别是讲讲细菌以及我们要讲一讲微生物可能在未来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但是我讲的是制药方面可能的作用。

接下来我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都要爱上细菌,我非常喜欢这个小小的卡通片,就是后面的小卡通,因为“我爱细菌”。我大部分的研究都和细菌相关,这是一些了不起的生物。

我们来看一下生命树,大家可以看到在最上面是细菌,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细菌,这条线从这张图上任何一个有机体到另外一个有机体之间的联系,或者这条线的长度告诉我们他们在进化史上之间的距离。所以你去看一下在最下面的最左边,你会看到就在树的最后一端就是人类了,那么在人类的旁边是Zea,Zea是一种植物,我们人和植物蛮相近的,你来比较我们的这个进化的程度来讲。但是有一点我们可能不知道,就是很多细菌和我们是共生的。事实上如果把地球上和你共生的细菌都杀掉的话,就活不了了,细菌对于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到人的细胞,这是在按人的身上有多少细胞呢?是10的13次方,人体内的细菌细胞,就是你的皮肤、肠子、喉咙当中,它是十倍。也就是说我们体内细菌的细胞要远大于人的细胞。看一下菌株的话,我们人是一类,但是有很多不同细菌的细胞,可能有两万个不同的菌株,我们真的不知道在人身上有多少类菌型。人有3000万对DNA对,细菌DNA差不多,但是在细菌当中它的基因都是非常小的线性的一对一对的基因组,但是人的基因组根据我的发现更加复杂,但是人的总基因数也许不到23000,但是细菌的基因远远超过我们,可能是一百万,也有可能是五百万。

细菌大家一谈到它感觉不太好,是一个坏的东西。原因各种各样,可能开始做细菌的一百年前,他们说的细菌是病原体,第一个被发现疾病的细菌体是炭疽,是德国的生物学家发现的,在这个案例当中一个简单的细菌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疾病。再往下看有很多的细菌,有些可能听说过,有些可能许多听说过,这些都是病原体,是细菌研究的前一百年,是病原菌,所以很多听众大家觉得细菌是不好的,是坏的,所以到各种地方找洗手液、除菌液把细菌消除掉,但是这并不是好事。

细菌其实把我们作为他们的家,如果你出去买一个子的话,你去看的第一个事情就是有一个栅栏,希望警报器,你离开后没有人跑到你的家里,如果有小偷进来就有警报,如果住在美国可能买一个枪,如果有人跑进来可以射死,当然不是美国每个人都这样。细菌把我们作为他们的家的时候,他们不希望病原体增长,他们不希望癌症细胞增长,也不希望任何东西影响他们的家就是我们,细菌有非常复杂的细菌,让他们的家对细菌是安全的,对其他是危险的。他们用的防护体系如果没有办法防止病原体进来的话,你作为主人就有问题了。

大家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看一个典型的人,99.999%和你共生的细菌都是你的好朋友,你不要觉得要把细菌都杀掉。再想一想,如果你是在农场当中生长的,不管是哪一个农场,你要比城市里面长大的孩子健康。为什么?乡下的男孩和农场的男孩会和动物有很多接触的时间,会有很多免疫细菌,对疾病有很好的抗性,在城市当中不是这样,要经常干净,洗脸、洗头,任何时候都在洗,这并不一定是好事。

(详见PPT)这个大家都听说过,是益生菌,吃了之后会变的更加健康,喝了酸奶就是这样,还有其他的,他把细菌带到你的体内。还有乳酸菌,还有螺旋杆菌,不会致病,会增加对坏的病菌的保护,螺旋杆菌这种细菌到了不该去的地方会导致癌症,比如胃溃疡和癌症,大部分人会有螺旋杆菌感染,这并不是正确的词,但是事实上人很健康,不会患癌症,不会有任何的病,但是他们这些菌让我们不会生哮喘。为什么呢?就是在发达国家哮喘越来越多,比如说你有呼吸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食用了太多的抗生素,就杀掉了我们太多的螺旋杆菌,发展中国家有很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只有40%的人有螺旋杆菌在体内。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身体有几千种细菌,我们不知道他们做什么、做了什么,以及他们怎么制止病原菌在我们身上发展。有一个菌叫金球菌,往往有的时候致死,我们最近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在一些健康人的身体当中,有一些细菌就会会杀掉金球菌的,金球菌在医院是很严重的感染问题。

还有一种问题在医院中是这样一种细菌,就是如果你在医院当中花上一个礼拜,可能会感染这种细菌。当然它不会致死,但是它只会导致没有办法控制的疟疾,这种疾病已经具有抗药性。也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杀掉它,就是叫艰难梭菌,怎么做呢?你从健康人这里取样,把它的样本放到你的胃当中,95%的情况下它会把这种艰难梭菌给去掉。现在有一些实验室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了解微生物学能够保护我们,让我们进入到有新药的,可以找到新药。所以我们现在刚刚开始去了解这一切是如何来运行的。谢谢。

杨健:因为刚刚在另外一个场有一个演讲,所以我们临时改成讲细菌了,但是这个细菌非常重要,以前我奶奶经常说“没干没净吃了不生病”,大家都知道,就是身体里有点细菌没有坏处。现在我们动不动打吊针、弄抗生素,结果把我们身体弄得越来越坏,刚才Richard J.Roberts讲的东西就是这个意思。你要知道国外有很多人得哮喘,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太多的抗生素,所以我们在家里也一样,有孩子的父母虽然爱孩子,但是不要让他们吃太多的抗生素。另外有告诉大家一个故事,当你爱一个女生的时候,你为什么朝思暮想呢?除了多巴胺以外,就是你身体的细菌需要她,当你吻和一个女生以后,她的很多的好的细菌包括坏的细菌就到你身体里了,时间长了以后你们就很像,这就是夫妻相。所以为了下一代一定要追美女,为了下一代矮个子的男生一定要追高个子的女生改变我们的基因。他为什么了不了起?Richard J.Roberts有一个非常无私的数据库,来给其他的学者,学者之所以有名,就要引用别人的文章。文章是很重要的,所以很多科学家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得以愿望,所以这才是Richard J.Roberts,再次掌声给他。Richard J.Roberts之所以得诺贝尔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们今天带了一个模型,他觉得不够好,他有一个新理论,即将得第二个诺贝尔奖了。

Richard J.Roberts:这个模型它其实没有办法帮助你,因为这个DNA基对是没有办法帮助大家的。

杨健:因为这个模型没法拆开,当它拆开以后有一条,脊椎骨还在,但是所有的碎片都分开了。因为实际上生命的奥秘并不是这么简单,不是整个的基因片段去传播的。因为我自己是数学家,如果基因不是整链传播,而是分散以后重组,这需要一个信使就是RNA,RNA来控制这些碎片让它们重新组合,成为新的生命,所以Richard J.Roberts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得到了诺贝尔奖。Richard J.Roberts的发现是一个里程碑,他改变了我们对基因的简单认知,他让遗传的秘密得到了进一步的破解,Richard J.Roberts的发现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在生物进化论方面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有些人会问到底干什么用呢?它可以对肿瘤和遗传病等等的研究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再次把最真诚的掌声给这位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

 那么,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人类追求科学的技术,跟艺术不一样,因为艺术是追求多样化的,但是科学追求统一性,所以伟大的科学家都希望找到真谛。追求统一性是每个科学家所追求的,比如说我自己我也要追求对管理科学的统一性,我要追求的是资本市场的定价模型、决策模型等等。所以这样的工作每个人都在做,其实大家知道吗?化学家最开始也是被财富驱动的,就是中世纪很多的化学家其实就是炼金术的大师,他们相信把铜、铅等等低等的金属加上一些东西以后就可以变成黄金和白银,财富的推动下使很多人最后转行了,变成和化学家。包括今天的诺贝尔奖得主其实也是个化学家。正因为如此,我们也知道化学元素的统一性,118种或更多的元素基本上已经发现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很难再做出新的研究,而更可怜的是我们看不到微观世界,所以化学家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球球棒棒来拼东西,这样的东西非常痛苦,大家想想你不知道分子长成什么样,但是你就在幻想,好像一个宅男一直在想女神一样,但是注意化学反应非常非常快,会在几微秒内就完成了,所以没人能看见。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我们请到的这位大科学家才可以解决。

下面有请Arieh Warshel教授,大家掌声欢迎。

Arieh Warshel:我们今天谈谈在化学反应建模方面电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大家知道在医学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可以进行头部的移植了,但是与此同时在细胞层面仍然有很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你能够了解细胞是如何运作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很多疾病给彻底根灭掉,我们来看看细胞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视频《单一细胞的世界》)

细胞有很多通路,这些通路通过蛋白质传输信息,信息从外部传输到内部,告诉这个细胞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这里面有不同的机制,比如说agenming(音)看上去非常的复杂,但是我们看到的其实都是分子。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分子区别开进行操纵的话该是多好,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这一部分的梦想,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下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首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和上一个演讲也有关,就是抗药性。大家知道有些细菌对人体有益,但是有些细菌对于人体是不利的,在本世纪初的时候,然后人们就发现有一种办法可以消除,或者说杀死这些病原体,但是现在很多杀死病原体的办法效率越来越差了,而与此同时我们还寻找新的抗生素的研究却非常慢,主要是这方面缺乏资金的投入。为了开发新的抗生素,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背后的理念是这样的,有一个蛋白质,假设说这是人体不需要的蛋白质,或者说是一种病毒,然后有一种药物,可以阻断这个蛋白质,那这个蛋白质怎么样呢?它会改变自己氨基酸的顺序,这样一来就让这个药物没有办法跟它结合,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去计算出不同药物的结合的菌株,但是由于蛋白质在不断地变化,所以你需要找到其他的办法来判断出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异、不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异。另外有的时候这个蛋白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蛋白质的这样一种作用其实是由酶产生的,如果不知道酶是什么的话我就解释一下。

这里是个大的蛋白质分子,它希望和切割的分子结合起来。把它分成两部分,速度非常快、效率非常高。但前提就是顺序要对,比如说这边有两个不同的反应,下面是有酶的,上面是没有酶介入的。酶所起到的作用就会使得这个反应的速度快得多。这里面是有着物理基础的,我们想要理解这个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现在很多细菌和病毒的抗药性。

在我们看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计算机的模型,为蛋白质以及和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建立一个模型。之前我们看过手上的这个模型非常好看,但是你很难判断出这个模型是如何运作的,因为它都是死的,动不了。如果你把它做成柔性的、可移动的,那么由于重力的作用它也会偏向,所以你也没有办法搞清楚它究竟是如何作用的。但是有了计算机,可以在计算机就这个蛋白质建立一个模型,它其实就反映了键里面的原子,这种非常简单的模型已经使用了很久,用来描述蛋白质的运动以及蛋白质的结构。有些工作是麦克、我,共同做出的,还有其他的研究组也做出了类似的研究,我们这些研究就展示了蛋白质是如何运作的。但是却没有反映出蛋白质的化学反应。

问题就在这里,如果有两个原子由弹簧连接起来的话,想要描述,比如说把它拉伸很容易,但是把这个弹簧打碎却非常困难。在化学中会怎样呢?你把一个键切断的话,那么这个电子会从一个原子流向另一个原子,为了描述这种现象,你就需要使用量子力学或者说量子化学了。但是,通过前面我们所说的这样一种弹簧模型是没有办法描述的,所以在70年代初我们就开发了一种模型,通过这种模型,用量子力学的方式来描述键的断裂,来取代原有的弹簧模型,这种计算机模型非常有效,展示出了酶的工作机理。

给大家举个例子,顺便说一下,这个模型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多尺度模型的一部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可以细节地描述,对于某一个流程和反应进行细节描述。这就是我们建模其中的一个酶,它是一个G蛋白质ras21,是由另外一个蛋白质激活的。这个蛋白质如果变成40的话,通常会致癌。这种化学模型建立起来并不容易,整个的断键的过程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而我们设计了一种办法,首先理解没有蛋白质的时候化学过程是怎样的,之后把我们对于这个蛋白质的了解再输入进去。

(视频)

我们对于断键的化学反应在水中进行建模,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在使用同样的原理,再点一下视频,来对于蛋白质内部的活动建模。我们可以使用我们所了解的知识来对比好的蛋白质和坏的蛋白质之间的差别,这就是计算机的一个应用,非常好用,非常有用。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对蛋白质的调整,如何改变内部的化学反应,同时还要进行快速的改变,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让这个蛋白质能够形成快速的变异,看出它的变化。

在这个方面我们有着很多很多的经验,我们比较了不同实验的计算结果,其中一个蛋白质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看上去不错,但是一会儿我们会展示出这个蛋白质还不够好。我们使用这种办法来打造新的蛋白质,我们和其他的研究人员现在正在研究的一个领域就是,有一个蛋白质叫做cpmiting(音)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成功的使用计算机,把这样一个蛋白质进行优化、进行改善。所以我们就不想首先使用计算机来生成这个蛋白质,我们首先看一下这个蛋白质自然的进化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说把这个蛋白质放在溶液中,观察一下它的变化。那我们就成功的把我们计算的成果在实验中反映出来了,但是计算并不是那么容易,之后我们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在这个Dhouet(音)设计的蛋白质它的表现非常好,我们想要看一下这个蛋白质,它是否能够从慢速的蛋白质,然后让计算机从一个测序转到另一个测序。那我们失望的发现,如果我们形成新的策划的话,我们就可以告诉你这个蛋白质有多快,但是如果我们在具体尝试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有意思的难题。从第二块的蛋白质到这个蛋白质,里面的活性部分都有,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即使我们知道它的顺序,从哪里到哪里,我们现在有超级电脑了,就可以在电脑中,在计算机模型中模拟进化的过程。那我们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如何通过酶来应对抗药性,我们想要研究这个药物和蛋白质的结合。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这个领域,之前我提到了我们想要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变异使得这个结合失效。

全体大会七:金融科技赋能新经济(三)

袁满:谢谢冯总,的确中国面临很大的问题未富先老,我们也期待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去解决一些问题,谢谢。

下面,我们有请彭铁先生。

彭铁:大家好,各位嘉宾好。今天说是金融科技赋能,金融科技我想聊一下大家对它的态度。金融科技,原来经过了一拨互联网金融,区块链说互联网是古典互联网和古典投资,那区块链现在最时尚的一种科技。我们觉得科技要冷静的来看待,就是当它跟金融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国人都很兴奋,因为它能赚很多很多钱,一夜爆富,所以大家都觉得很神奇。这个心态是不对的,其实金融科技包括科学技术,一到技术层面我们把科学就离比较远。科,就是科学,我们要有研究,研究是要符合一些逻辑的。我们人类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研究哪些东西是对人类的和平、生存、幸福生活有帮助的,很多技术对人类是有伤害的,所以我们一谈到能赚钱这个技术应用的时候,我们国人都很兴奋,我想我们要冷静的看待每一次的技术革新。

我们做互联网金融的时候,我们也有几十项专利,也有很多论文。我们始终的观点,不管一个技术的应用,我们是要有一定的逻辑出身的,就像刚才同事讲我们的区块链的产生是有它的信仰和哲学体系的。我们做任何一个事情也是这样的,我们大家去参与区块链,参与金融科技的时候,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初衷,你的每一项东西跟你的生活是更幸福的,因为我们研究每一个中国的技术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赶不上了,从互联网金融还没搞明白就有人工智能,还有智能制造,马上又有区块链。现在说区块链上半场已经过了,现在已经是下半场了,所以这个太快,我们追赶不上,就生活的很累,就不幸福。我们大家面对金融科技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的面对,不要追赶太快,我们看着它怎么用好它,不一定要参与,当新的东西出来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有条件了我们去参与一些东西去,是最好的。

我是一个创业者,创业是很辛苦,但你真正去拥抱和投资一项事情的时候,你就觉得很慎重。会受到伤害,也会有各种科技和时髦的东西给你带来的光环。对于金融科技我们不能恐惧和乐观,去平静的面对它,当然它最终的目的是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始终要有一个观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是今天我对金融科技的一种观点。

袁满:谢谢彭总,总结一下您的发言就是要平静的对待区块链。我们接下来对这个问题到底有多难,您在这方面可以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几位嘉宾发言结束了,通过发言可以发现目前金融科技中区块链确实是非常热的话题,聚焦到中国市场区块链,近期中国对于区块链的反思也已经开始出现了,陆陆续续也出现一些投资者退出。究竟中国的区块链实际在应用中究竟走到哪一步?现在市场上也都在评价,金融领域还算是应用的相对来说有一些项目在做,算是走的相对快一点点,我想请在座各位谈一谈目前中国区块链的应用到底走到哪一步?因为今天上午蔡洪平先生有一句话,他说在新材料应用领域,他作为一个投资人,他愿意听别人介绍概念,但不愿意投。为什么?因为一个概念的提出到最终的应用能产生效益,那个时间真是太长了。我也在反思,现在的区块链到底怎么样?刚才陈龙先生也分享了一些蚂蚁金服在区块链的应用,现在究竟有没有到一个很成熟的能产生经济效益,产生具有商业价值的规模效益,有没有到达这一步?

袁满:谢谢二位,其实二位对这个回答是四个字,正本清原。特别能回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看待问题,技术不管怎么看,通过二位的发言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是并没有改变真正的现实世界当中的经济运行的原理和规则。谢谢二位。

我看冯总已经坐起来了,您是不是想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冯丽英:我是说从大众对区块链的理解方面,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普及它的概念在里面。就像刚才两位老师所讲,就是让大家知道到底是什么。第二还是要增加一些体验,让他感觉到确实是安全、便捷、提高了效率。第三个角度来讲从整个社会资源角度来讲,确实是提高了资源的效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我觉得对一个普通大众能知道这些,就够。但是对专业机构,我觉得在后面去中心也好,安全性也好,闭环式运作也好,那是我们专业人员的事。最后,我觉得专业要服务于百姓,百姓要不断的提出需求,这也是对我们专业人士的一个巨大的一个挑战。

袁满:谢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众有没有问题向几位嘉宾发言,如果有的话可以举手向我示意。

提问:有人说区块链搞的人比较多,就怕搞成直销,有的人说是不是新的旁氏骗局,我们当地也在引入资源,也很纠结,请教朱院长和王院长。

王永利:很现实的问题,区块链非常热,形成的产业有几个领域。第一个是挖矿机的产业,比特币,以太坊都是需要挖矿的,需要很大的投入。这方面中国人垄断了70%、80%的矿机的利用,利润非常可观。第二个是挖矿,大量的人在做挖矿的工作。第三个是做币的交易,现在币的交易这一块非常赚钱。因为大量的币出来了要变现一定要通过交易能实现它的价值,这也是很大的一块。还有一块是资本炒作。投资包括ICO做投资的,所有这些里面有一个底层的东西就是真正做区块链开发和应用的,到目前为止,区块链都还在探索期、初创期,真正成熟的是币圈,造出币是成熟的。但是要解决大量的问题,还在做实验室,有的说我用了区块链的技术,但是这个技术是不是真正的区块链的技术,特别中心衷心的区块链就很难说,也可能是私链,是自己的计算机支持。也可能是跨境汇款,境外也是我们的机构,系统统一。如果你的系统统一汇款很容易做到,实时入账很容易做到。到目前为止,真正的应用特别是解决我们物流和信息的配套,所以信息流、事物流、现金流的配套现在还是比较少。所以目前很多开发做了ICO以后,有人说80%已经出问题了,那么可能未来有90%以上要死掉。

所以在这个方面,确实现在风险是很大的,也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里面保持一点理性,甄别一下。所有的热最后如果底层,我前面讲的几个层面最底层开发的这个应用领域不能成功的话,最后架子上面全部会没有了,这是需要大家去更多关注的。谢谢。

袁满:我想就这个问题问一下陈龙先生,您提出了三类人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要拥抱金融科技,但同时需要祛魅,谁来扮演,比如说P2P,第一家P2P公司在中国成立已经11年了,但是现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爆雷的现象,对很多人来说,不能期待每一个人市场的投资人都是火眼金睛,谁来扮演金融科技领域的祛魅者,如何去做?

陈龙:我先补充一下前面问题。中国人过去十几年学会的东西就是如何把有技术变成用技术,这是中国的金融科技做的很牛逼一个地方。这个里面因为你的第一个问题是说区块链到什么样一个阶段了,我们都知道全世界为止,只有币圈是所谓打圈的,很多人上百万的人会用的东西。但即便是那个东西,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比如对支付宝来说比特币不存在,为什么?它作为一个货币的性能太差了,不稳定,也很难满足高频小额的支付需求,所以这是一个问题。而且,刚才大家提到了这个挖矿这样一个事,实际上这是一个里面的另外一个值得大家考虑的东西。就是说它这个供需机制的成本,你为了达成这个供需机制,挖矿也罢,去中心化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是一定要有的。所以刚才讲到了,你如果变成大规模的使用的话,如何提供到金融级的安全的隐私保护的级的应用,是一个大的问题。

虽然这样去讲工程,我们怎么理解它。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是要区分区块链和币不是一样的。这个币有它的缺陷,有它的优点,匿名什么。但是区块链本身来说,因为我们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时代区块链解决什么问题?就是如何降低信息验证的成本。大大提高效率,就是它的这个前景是我觉得巨大的。我们讲到了跨境支付和溯源,中国有疫苗危机,五年之内大部分的生贤的东西我们都知道谁产而且是可靠的,这对我们的民生提高是一个巨大的促进,这是一个很显然是一个痛点,是可以用的。

还有供应链里面有大量的需要验证的信任机制的东西,是可以做到的,无论是跨境支付,溯源,还有币不一定要融资,但是如何有这样一个机制让我们的消费者通过一个token的方式把大家串起来,既是一个投资者也是消费者也是一个生产者,这个有一些巨大的前景。这些都很重要。

最后一点我觉得虽然现在只有比特币,只有币圈,但是问我的话有一个很大的概率就是下一个真的一个数量级的区块链的运用,可能会诞生在中国。我认为还是可能诞生在中国。为什么这样?因为中国今天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和习惯的基础。技术的基础,因为区块链不是一个空无的东西,不只是一个理性产品,而是中国有了很好的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土壤,这些跟区块链的结合,我觉得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家已经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下一个大的区块链的应用还是非常可能在中国。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应用,一定是要解决一个真实的痛点,我觉得它值得期待,但是要跟币圈的乱象分离。

最后回到你讲的问题谁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我觉得所有人必须扮演,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从业者、学者、监管者一起推动社会产生建设性的共识,所有金融创新的智慧都在这里。如何去抵御它的那些噪音对我们的真正的伟大的创新的破坏,一方面是真正的让这个金融创新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我觉得这是共同扮演的,这不是一个人,一个机构的事情,我觉得不只是监管者,是所有人一起做的。

袁满:包括媒体。

陈龙:对,包括媒体,财经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袁满:谢谢嘉宾,今天嘉宾有意犹未尽,最后用一句话解决,让我们拥抱金融科技,同时擦亮眼睛,期待有更好的明天,谢谢各位。

全体大会七:金融科技赋能新经济(二)

袁满:谢谢李行长的精彩发言,刚才在嘉宾室沟通的时候李行长就说今天想多提一些问题,我觉得确实是区块链的发展到今天到了反思的时候,感谢李行长的精彩问题。通过李行长的发言我的感受是这样,他告诉大家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产生但是真正的的发展道阻且长,应用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制度、结构,能在多大范围接受这样的变革和创新关于区块链讨论,接下来的论坛还会涉及。下面请本场参与讨论的各位:

金融专业人士 朱云来;

海峡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共享金融100人论坛理事长 王永利;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 陈龙:

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冯丽英;

小牛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 彭铁。

首先我想先有请各位嘉宾就本场的论坛的主题,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说出他们最想说的话,首先我们先请朱云来总。

袁满:谢谢王永利先生。王永利先生其实就是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技术不能违背金融的规律,甚至海量信息涌来的时候需要专业的中介帮助我们风险控制。王永利先生以前是中国银行的副行长,而且是国际清算组织Swift的中国区的代表,这一轮是从清算领域诞生的,我们除了区块链以外还可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变革。下面请陈龙先生,来自于我们金融科技里面的这一个龙头企业蚂蚁金服,本身他也是一个跨界的学者。有请。

陈龙:我想表达两个观点,第一个是我们其实是要反省如何去正确的拥抱技术,拥抱技术的正确的姿势。我在过去几年中,每年都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我记得在中国狂热,在国外是尤狂光热,美国别的金融科技没有做起来,所以对他们来说区块链就是金融科技。我每年去泼冷水,我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在改变中国不一定是区块链。今天去了以后有一个更好的组织,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朋友们说过去两三年中97%以上的区块链的项目停止运行了,这是很实际的东西。

当我们在中国看到技术改变金融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尴尬的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乱象,包括闭圈的事情,ICU,P2P的爆仓,互联网金融正在被整治,但是国际公认的中国的金融科技是引领的,是并存的。如何正确理解拥抱技术,懂得技术,怎么接受它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并存的问题?你看金融的创新发展史的话,你会发现一直有几种势力存在。有一种是我觉得叫有意无意的骗子。它有的真的就是因为这个新的技术创新,其实是一种欺诈会产生。但是有的人不是这样,并不明白金融逻辑在什么地方,这是一种人。还有一种人是因为受这种巨大的利益的驱使,逐利的一些想很快用产品就进去了,供需双方是这两种人。第三种人是即得利益的维护者,不想创新。这三种会让伟大的金融创新扼杀掉,变成一个闹剧,伤害社会的东西,觉得这个东西很糟糕,我觉得我们今天珍惜来之不易的进步,另一方面是从业者、学者、监管者我们社会的良心一起结合起来,抵御不好的噪音的势力给金融创新带来的伤害。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关于区块链本身。前面几位行长讲的很好了,我想现在的其实大部分人都同意,区块链代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本质上是构建一种新的信任机制,但是我觉得要把这个信任机制真的好的话,可能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个的话,其实如果是一个新的信任机制,刚才李行长讲的非常好,你要取代现有的信任机制的话,你必须明白现有的信任机制的优点和缺点在什么地方。其实现有的所谓的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是我们人类文明协同的基石。当然它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你要取代它,必须明确它的优点和缺点在什么地方,现在讲区块链的很多人,包括有很多的闭圈的人讲不清楚,很多人我观察到我的一些朋友,他们实际上把这种我觉得是把它的一些商业上的一些很好的洞见和近乎宗教的信仰,还有因为自己的商业利益的想做的事情全部结合起来了,用一些理论去讲,这是比较危险的。如果你想取代现有的信任机制,你必须明确它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的话,我觉得区块链核心是一个共识机制。如何有效率就是在低成本、有效率达成共识,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要去看,它跟现有的机制相比的话,它到底成本效率的取舍在什么地方,我们要谈一谈经济学,你不能说去中心化,因为中心是不好的,这个实际上是可能不是科学的态度。这方面我们看到了很重要的进展,在底层技术上。

从蚂蚁金服来说,我们在底层技术上如何做到隐私保护,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有很多的钥匙,就是首先它是一个链,它是一个区块,可以存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个链条。这里面有很多的钥匙,什么钥匙可以打开,什么不能够打开,怎么去如何去就是保护隐私的这个,做好隐私保护。另外的话,从蚂蚁金服的角度来说,如何把技术升级到一个金融级的安全,它有这样一个工程级运用的能力。现在的区块链比如说一秒钟只能处理7-10笔交易,“双11”的时候每秒处理20、30万笔的交易了,对我们来说达不到好的效果。如何升级到工程级的应用,在隐私保护,金融级的安全上做的更好,这是共识机制上的改变。

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大概在一两个月以前,我们香港发布的跨境支付的业务。我们有一个菲佣能够通过用跨境支付,一压子在2、3秒之内把一下子送回国内,成本极低。我们做到的是什么东西?并不一定要颠覆现在有的金融机构的安排,做到的是什么?让相关的机构通过智能和约的方式同时达到共识,关键结点的共识,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认证共识上的这样一个成本。所以我想,就是说我们如何去真正的把利用好这个,有效率的是利用好这个共识机制去做,共识机制不一定是去中心化或者是中心化的灵活唯一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中性技术,很多机构都可以用它。我就讲到这里,我觉得区块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但是如果你要真的把它广泛的运用,让它开花结果的话,我们必须明白它如何有效的达成一个信任机制,以及这个信任机制相对于原来的信任机制来说,到底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它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否则的话走不远的。

袁满:谢谢陈龙教授以实践者讲出了心声,关于区块链的运用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同时用共识机制提升效率这是您的核心。

下面我们有请冯丽英女士。

冯丽英:谢谢,各位好。其实我们也是越来越感觉到随着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在区块链,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方面对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那么它对传统的养老金的管理,以及养老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我想这方面也谈一谈想法。

首先我是觉得金融科技的产生以及它的迭代,还是和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是相联系的,是需求和供给的具体表现。比如说原始的物与物的交换中产生货币交换,开始信用卡支付,最后我们又到我们的微信支付,第三方支付等等这些。其实这一切也还是源于人们对方便、安全的支付方式的需求,来派生出金融科技支付手段的一个变革。那么一点实际上是在养老的当中,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反映的也是非常的突出和敏感。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和养老相关系的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知道目前,我们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按2017年的人口来说老年人口2.4亿,占人口17.3%,有预测说,2050年的时候,我国的老龄人口占比超过35%,每三个人当中至少有一个是老年人。随着老年人数的剧增以及持续时间加长,对老年的服务需求和养老金的需求格外明显。

第二个我国老年人的特征是家庭养老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我们知道“421”家庭,两个独生子女负担四个老人等等这些,原来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模式成为过去时,现在2.4亿的老年人口当中,真正失智失能的老人超过4000万。4000万人是没有着落的,他们对未来的机构养老,社会养老以及政府提供的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

第三个特点,对于新生代的老年人来讲,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讲这一代老年人有知识和文化,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老了就是要养的一个概念,有一个终身学习和价值需求的过程。对新生的事物,新兴的养老方式接受程度更高。对渴望的这种科技养老,智能养老的这种期望值也是越来越大的。这是从需求的角度。

我们再看一看供给。那么从整个这个社会资源,养老资源的供给方面来讲,显然不足。无论是从养老的机构的数量,以及养老床位。我们从床位来讲,现在有统计是说千人30个床,这对于全球的这个养老资源配置来讲还是相差很远。我们再看一下养老服务人员。我们现在整个国家里面真正服务于养老的专业人员70万,那么实际上还是很缺乏的。相对于失智失能老人,4000万按1:3来配置,市场缺乏的是1.4万人,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第三点看结构的不平衡。现在很多敏感高端的养老机构床位闲置,因为门槛太高,不是所有人都进能到高端养老机构当中。但是对于政府这种为主的养老院是一床难求,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我们看到巨大的老年需求,又有一个严重的供给不足,我们靠什么来解决?像传统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样,工业革命代表农耕,科技革命代表农业革命是一样的,我们也苛求寻求用智慧化的养老来代替人力养老,真正实现一个养老社会资源统筹,提高养老资源的一个社会效用。

那么我们也知道,实际上在智慧养老方面,至少包括了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养老金的一个科学管理。我们希望所有的机构在系统建设方面有一些智能化的设置,帮助老年人做智能性的投资,让他们的钱能够不断保值增值。

第二方面科技方面是养老产业的金融。我们希望更多的养老机构,提高它的智慧化程度,比如说智慧化的设备对老年人的健康、运动、以及一键呼叫、穿戴救济等等提高智慧化的配置。

第三方面还是要提高智慧化的人员配备。谁是智慧化的人员?现在越来越兴起的是以我们叫动作分解型的,智能机器人型服务来代替人工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更高效,一个日常的照护和精神养老服务。

我是建信养老公司,我们主要做两方面,在智慧养老方面。一方面是为养老机构提供投融资,第二方面是没有一个机构可以把所有的养老机构在一个平台上作为一个好的串联。那我们也致力于依据金融科技的手段搭建一个广泛的平台,让所有的养老金的管理机构,养老产业机构在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平衡。那么我们知道,其实科技还是来自于人性,人要用科技不断创造未来,我们也希望未来的金融科技养老方面跟大家广泛的协作,真正的实现人、家庭、社会和机构之间的互动,然后让这个智慧的养老在我们这个目前的养老体系当中绽放出光彩。

谢谢大家。

全体大会七:金融科技赋能新经济(一)

主 持 人:袁  满  《财经》杂志助理主编

主题演讲:李礼辉  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

发言嘉宾:

朱云来  金融专业人士

王永利  海峡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共享金融100人论坛理事长

陈  龙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

冯丽英  建信养老金管理有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彭  铁  小牛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

内  容:

袁满:主持人,《财经》助理主编—袁满

袁满: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聆听金融科技赋能新经济。金融科技这个概念,这些年来是非常热闹、火爆,有的人甚至说“币圈三天、人间三年”,可见金融科技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那么究竟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概念以及金融传统的这种风险管控理念当中,他们究竟产生了怎样的碰撞?究竟能为我们的现实经济和金融带来怎样的变革和影响?我相信没有人希望雾里看花,大家都希望通过一场讨论能获得真知灼见。

下面,我们先有请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先生,为我们做主题演讲,有请。

李礼辉:各位嘉宾,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个机会。新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的商业模式。

在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中,人们争议最多、疑问最大的还是区块链。尽管区块链的技术面世已经十年,人们对这项技术创新的认识和看法依然大相径庭。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四个要素:

1.效率更高。

2.成本更低。

3.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

4.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用这样一些尺度来衡量区块链,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研发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技术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所谓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我们看到一批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正在研发基于联盟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这种架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多中心有中介。由于市场规模和资本投入的优势,我们国家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实验的应用理论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金融服务等等。

在区块链金融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等。进一两年来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局部突破。

一是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在金融场景中能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托管系统,微众银行的联合贷款管理以及对账系统,平安金融一账通,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等等。

二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比如中超卧虎(音)区块链登记开放平台,蚂蚁区块链等可信数据存证平台等等。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术瓶颈。

——一是隐私保护技术。金融业务重视隐私保护,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零知识证明、红态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如何保证上面检索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再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时真正能够形成闭环,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

——三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如何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

——四是密钥技术。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在需要维信的技术结构中,如何有效防治私钥被窃取或者被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盗予以补救。

——五是区块链架构,如何满足金融系统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等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受与认可。

由于这样一些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仍然不具备相对传统金融IT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未能满足高品质、大规模的应用需求。

——二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技术集成的程度不够高,升级维护还不是那么灵活。

——三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比较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周期比较长。

—— 四是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实践中完善,目前尚无未形成统一标准和完善,有效性未能得到法律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仍然不够明确,监管难度比较大。这是一种。

第二种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的架构。

我们看到还有一批技术专家、创业者正在研发基于公有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的路径、不同方向。这样一些创业者他们试图打造规模化的公有链的平台,形成点对点、去中心的分布式的商业模式。也有人预测,所谓的DAPP,就是分布式应用是不太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的,但足以形成集群效应。假如一个公有链上有1亿个DAPP,每一个DAPP能够创造10万美元的价值,那这个公有链就有10亿美元的价值。

有人描述,这种未来模式了颠覆性的变化,我归纳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所有的商业中介、信任中介、信任中介都将被数学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组织、不再需要中介成本,所以商业的可扩展性变得无穷大。

2.数字世界的治理机制只是数学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执法者。

3.数字世界需要数字化的记账方式、数字账户、数字货币,公有链上分布式的应用以虚拟货币或者通证发行作为激励机制,以此来驱动链上的经济活动。

这些专家们还认为能在公有链上生存的只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业态,任何不适合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这样一类模式只是传统商业,原则两者不会相互取代,而是各自精彩。

对于这样一些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我认为挑战来自于制度与技术两个方面。

1.制度方面,线上自组织、规模化的可行性。自组织的经济形态一直存在,好多诺奖的获得者也以研究自组织的经济形态而得奖。但这种一般局限于小范围,公有链上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规模化的自组织的经济业态,这样的话自组织经济的制度性的问题,包括经济组体与责任主体论证。虚拟货币或通证发行机制和法律地位、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市场秩序的维护等

社会功能的实现通常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在规模化的线上自组织经济业态中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

数学算法在这里能否成功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执法者?算力的优势会不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地下的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管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解决的大的课题。

2.技术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数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系统性风险。

假如由数学算法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等社会性功能,那数学算法就必须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另外在分布式架构所面临的技术平静在公有链上也同样存在,包括隐私保护技术的有效性,真实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约技术的可靠性,以及密钥技术的可靠性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说区块链打开了通向未来一扇大门,但是通向未来的路还是云遮雾碍、山高水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提示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高效率、高可靠应用,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这里我只是提出这些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我想在座的各位专家一定比我更有智慧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重点是怎么样进一步突破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和关键,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的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怎么样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显然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应该是我们面临的机遇,我们需要跨越障碍的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我们需要金融业者、科技业者的创新和实践,也需要监管机构、执法机构的支持和规范。

谢谢各位。

全体大会六:畅想智慧城市(二)

冯奎:谢谢王江总经理,王江总经理所讲的其实是一个防患于未然,怎么样用更智能化、智慧化的办法防止一些重大的事故发生,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幸福程度。

刚才6位嘉宾都展开了他们的畅想,带来很多精彩的观点,这当中我也发现大家讨论的问题中,有一些话题是有聚焦的。比如大家都提到政府和企业的问题,提到了形式与内容,提到了政府的痛点等等。我这里想把大家所提到的归结为一个问题,中国现在的智慧城市是否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

这也是刚才我们一位嘉宾,我记得是焦总所提出的,后来在大庆总、郑宇总裁的讨论中也都提出过类似的话题,有没有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如果存在,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想重点问一下李铁理事长和陈刚主任。李铁理事长非常熟悉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陈刚主任长期工作生活在美国,他可以带来美国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视角,就是在您生活的城市,有没有感觉到形式与内容或者说智慧城市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首先请李铁理事长做一个简要的分享。

李铁:形式大于内容肯定有,就是造成无数的投资的浪费。因为刚才郑宇讲过了,现在地方财政也没有钱,我们现在大量搞智慧城市的企业,把项目都对准政府。政府我也知道,这些年搞城市政策研究,政府确实在投入上不太讲究效率。举个例子,我去年去安徽合肥,他们介绍我去看某一个城市,说这个城市的智慧城市搞得特别好。我说去看看吧,已经说的那么好了,去了之后看那个智慧城市的大厅,进去的时候灯黑着,两个工作人员打开灯,给我们展示智慧城市的项目,一个负责人进行汇报。讲到最后我问一个问题,平常这个智慧城市大厅是有人还是没人?说有人,我说为什么今天没有看到人?就没好意思多说,那肯定是给领导看的。因为我每年参加贵州的大数据论坛,也参加很多的智慧城市论坛,还好智慧城市论坛不是政府办的。

很多地方政府上面领导提什么,我就跟着干什么。贵州当时提出搞大数据中心,每个县自己都雄心勃勃的也要搞一个大数据中心。我们知道智慧城市好多城市提出了,无论大小都要搞智慧城市,但钱是花在政府这。政府基本上把这些项目很多的都是给领导来看的,那你说这个事是不是形式大于内容?

所以为什么我强调要尊重市场呢,国外的智慧城市的服务中心,整个的系统公共服务机构是由企业经营的,政府根据需要购买一块服务。比如说我到国外去看智慧交通中心,交通中心一般通过有线网络来看,有线摄像头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日本、韩国、欧洲都是如此,这个中心由一个企业管理。旁边有一个小屋子或者两三个电脑,这是政府人员,政府每年花多少钱,我需要用多少项目,政府花钱买就是了,剩下所有的服务由市场运作。

这样的话,就解决了所谓的效率问题,也解决了对社会服务问题,也解决了未来根据社会服务怎么样提高他的研发水平。可放在政府这里,我们现在全国有多少个数码城市、信息城市、大数据城市、智慧城市等等,但如果真的去看的话,我估计资源的闲置是非常之严重的。所以为什么一再强调市场呢?也是避免所谓形式大于内容。谢谢。

冯奎:谢谢李铁先生,再有请陈刚先生谈谈您的想法。

陈刚:我想李铁先生说的非常全面了,我当然生活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城市了,刚才有嘉宾提到波士顿这个地方,是一个智慧指数很高的地方。

像美国这种地方完全是一个市场经营的,因此从一个政府有多大投资真的不是很多,我去看了关于国外美国的世界各个智慧城市的发展的话,我自己目前的感觉,有一个报告说到关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实际上现在目前阶段都还是从小做,并不是说有每个城市做的那么系统,还是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因此,我想中国政府的投资比很多国家要多得多了,也是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总的趋势是希望是越来越好的。

李铁:举个例子,共享单车也是智慧的一个方面,去韩国参观说昌源是一个智慧城市的城市,我说我们中国好几个城市花好几个亿投入进去,没人用。如果把这几个亿投入到政府的补贴,投入到环境治理、单车投放的支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怎么样避免过去那种投放模式,和现在市场进去以后,我们怎么样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一点非常重要。

冯奎:谢谢李铁理事长,我们从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刚才我们从中国、美国不同的视角展开简要的讨论。我们的时间还有一些,可以供大家做提问。现在有没有嘉宾提出提问。

提问:首先谢谢《财经》给我们这个学习的机会,想请问李铁理事长,如果对于国内三四线城市,目前据说很多是债务大于资产,您对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不要变成全部是泡沫,到时候全部是破产,谢谢。

李铁:我们更希望智慧城市的探索在一个小一点的城市进行,比如日本的千叶县离中国35公里,人数也很少,在一个白纸上画出了非常好的图画,无论三四线城市还是大城市都有条件。最重要的一条,交给市场。如果我们很多企业,如果能在城市里施加更多的智慧要素,这个城市有可能获得成功。我们也试图尝试在全国进行试验,我们在日本开现场会的时候,都是开发机构,联合日本25家大企业,我们知道的日本大企业基本都参加了,但就做出一个科技水平非常高的智慧城市,我们那个现场会很多人都非常震撼。我们也希望在中国做一个,这个做一个不是某一个企业到政府拿什么项目,是我们真真事实的有点像大庆做优客工场一样,把能看到的智慧因素先做一个1.0,再做一个2.0的,可以把京东、阿里巴巴所有好的技术都应用过来,前提是面对市场,谢谢。

提问:我是来自海南的一个企业,在海口这个地方,我们正在做一些所谓的科技社区,科技建筑的一些尝试,有一个问题请教毛大庆董事长和李铁理事长,像万科这种企业应该是国内不管装备建筑也好,新型社区的开发已经很多年了。刚才讨论的智慧城市,社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这样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在这个领域实实在在的一些探索也好,努力也哈,究竟是什么状态?

毛大庆:我刚才谈到城市有很多细胞体,社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体,但其实再往下还可以再细分到比如家庭为单位,越细分,数据端越细越到末梢,感知的越充分,这个城市的数字化项目才能更准确。

实际上无论万科过去的这些年的探索,特别这几年,据我所知我在万科那个时候,把万科的社区的物业管理中心都变成了客户服务中心。再往后我们把每个社区的物业管理中心都变成客户数据端的入口。另外在每一个家庭的智慧化,万科最近在做大量的探索,包括从能源节省,到医疗服务,到集中采购物品,包括物流,实际上都跟家里面的智慧终端产生关联。这些东西,其实建立的越完善,每一个住宅小区就成了一个数据端,其实是一个挺大的数据搜集平台。

刚才谈到我们在做共享办公,每一个共享办公就是一个社区,一个社区里边大到两三千人,小的三两百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入住的企业,和社区的空间之间,其实每天都在形成大量的数据的沉淀。这些东西其实都跟社区最早建设的时候,无论是硬件的投入,还是数字化模块的布局,都有很大的关系。

刚才谈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实际上随着大家越来越对高效生活,越来越对精准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后,实际上从开发商、空间营造者和这一类共享办公的运营商,必然会大量投入从硬件到软件的,让这个空间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智慧。前两天在上海跟同学交流的时候,我说中国的房子以前开发商开发房子的思路非常单一,就是土地议价,卖房子。在未来房子应该成为一个智能硬件,房子才是一个真正智能化的硬件,房子是生活里的一个工具,就跟今天你买了一个智能手机,买了一个pad,其实房子也应该是个pad,是搭载各种智能手段的硬件。

所以,你刚才问的问题,我觉得社区都不是最小的单位,家庭,甚至个人,这里面才是数据最末梢的单位。像万科的社区,原来我们弄的动不动就住一千户、两千户人,那应该是一个数据平台就对。我想就说这么多。

冯奎:谢谢大庆总,我们今天在规定的时间段之内,进行一场非常有质量的对话,用大庆的话说智慧的浓度还是挺高的。我们讨论到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方说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越智慧越美好,科技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应该以人为本,还有我们佛去一些繁华的外表,要看到科技所带来城市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一定要宜居、宜业,一定要让生活更加的便利等等,我们讨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限于时间,我们很多方面都不能完全展开,也希望大家在会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台上的嘉宾进一步的讨论,进一步的分享,感谢台上嘉宾,也感谢各位认真的参与和聆听。谢谢大家。

全体大会六:畅想智慧城市(一)

主持人:冯奎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

发言嘉宾:

陈  刚   MIT机械工程系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李  铁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焦  涌  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毛大庆  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

郑  宇  京东金融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

王  江  中科融通物联科技总经理

内  容:

主持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冯奎

冯奎: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受到邀请今天来主持这一节的讨论,这是北京最热的季节,我们来讨论的也是一个最热的话题,畅想智慧城市。

首先,请允许我邀请我们今天下午讨论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陈刚,MIT机械工程系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李铁,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焦涌,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毛大庆,优客工场创始人、董事长

郑宇,京东金融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

王江,中科融通物联科技总经理

冯奎:我是今天下午讨论的主持人,来自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我们今天在中国讨论智慧城市。毫无疑问在全球推进智慧城市的国家里,中国推进的智慧城市的数量一定是最多的,在这里我想我们的畅想对于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也一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想从其他的国家来借鉴汲取一些经验。

今天,我们的讨论环节有六位嘉宾组成,我们的议程基本安排是,先有请各位嘉宾就智慧城市的发展,做一个简短的畅想,可以告诉我们的听众,他们所认为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他们认为是最有潜力的领域。这个环节每个人6分钟。在这一轮的讨论结束之后我们想就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一些议题,我们再进行聚焦。这样一个环节,有20分钟的时间。后面我们再开放给现场观众一些提问的时间,提问时间差不多15分钟左右,所以我们在聆听各位嘉宾发言的同时,也可以准备好你们的问题。我们一共6位嘉宾,依次有请各位嘉宾围绕着我们的智慧城市向何处去,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情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形,展开他们的畅想。

首先有请MIT机械工程系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刚,进行他的畅想,大家掌声欢迎。

陈刚:谢谢,首先感谢厚益和《财经》的邀请,我今天坐在这里,心理是有点发慌的。为什么?第一个昨天在开幕式上的时候,上面站的都是诺贝尔奖的得主,我是一个没拿诺贝尔奖的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的太太,她说这下你的压力更大了。第二个我自己的研究是在能源、材料、环境、纳米这样的交叉学科做一些研究,因此真正的最城市的宏观,不是我的研究本行。我过去五年在MIT机械系做系主任,6月份卸任了,因此对整个学校的情况有所了解。今天我们谈到城市人口的城镇化确实是个趋势,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从现在的55%,到2050年城镇人口会达到67%、68%,中国在人口的城镇化的速度会更快,我们有更多的人口流向城市,我想从人的衣食住行来给一些我看到的新的技术,和在MIT的一些新的技术。

首先从食的方面,昨天教授的一张图里讲到城市植物的生长,我们平常讲到植物生长需要太阳、植物,但真正植物的生长只需要适当波长的光子,要有营养,他的那张图上可以看到用蓝光二极管,发出的可以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很多的优点,只要1%的水,而且是三维、立体的生长。这个是可以24小时生长的,我们平常讲植物的生长一年二三季,在这种情况下一年收二十季都有可能,以后我们城市的食物可能是在自己的家里厨房里、房间里生长的。这是他昨天讲的很好的例子。我们想以后的城市的话,我们的食物可能是在我们家里自己的厨房里、自己的房间里生长的。这个是他昨天讲的很好的例子。

同时我们在讲吃的时候,实际上是吃喝拉撒,但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可以想像平常厨房里有多少东西是扔掉的,蕃茄酱扔掉的,牙膏挤不出来。这时候有一个教授就发明了瓶子里的涂层倒蕃茄酱像倒水一样,挤牙膏最后一滴牙膏挤出来,而且瓶子是干干净净,既节省食物的用品,又不浪费环境。我们系也有污水处理,对以后的城市都非常重要,包括我自己发展的技术,在一般的日照下把水烧开甚至烧的过热,这是吃的方面我给大家举的例子。

下面再说穿的方面,平常想想衣服有几个作用。当然有遮羞、美观,还有保暖这些基本的功能。衣服虽然有几千年的基础,但其实无衣服是一个很高集成度的技术,因为单根纤维是在几十个微米,但我们做了纺线,把纺线又织在一起,因此最后的衣服是有成千上万的纤维集成而来的。大家再想一想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在一个平面上把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二极管、三极管做到纤维里?实际上在MIT有一个教授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现在美国政府支持了4个多亿美金专门做电子纤维的产业。以后,如果我们想想这个,我们的衣服用这个电子纤维做出来会有什么情况,如果你不喜欢你的衣服的话,就可以改个颜色,是个动态的衣服,可以是个显示屏,也可以是你的身体状态。它可以不断地反馈,甚至可以制冷,我自己也有关于衣服的设计,怎么样把它做的更凉快一些。

住的方面,我不再多说,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我就跟大家讲几个关键的数据。首先是3D打印,这个技术是我们系的教授命名的。第二个,物联网的概念也是RFID这个产业联盟出来的,RFID产业联盟也是我们系的教授领导的一个产业联盟。

行,我们大家都会想到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我的副系主任从九十年代一直做无人驾驶,要去问他的话,他说这个还是有蛮长距离的,因为全部的无人驾驶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现在路上不止是无人驾驶车,无人驾驶大部分是有人的,无人和有人之间怎么做到默契,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那天的话,这个可能需要点时间,但是大家想一想也有MIT教授的研究说根本就不需要路灯,你开车没有路灯,交通堵塞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能源浪费、排放这方面,也是有利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和共享经济结合起来的话,为什么我们需要那么多的车,真正的车每天每人只开十来分钟,在美国平均不到十分钟的开车时间。

我想通过这些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方面,因为我们是畅想城市的未来,最后一点我想提到我的本行,能源。昨天我们听到朱棣文教授说的能源和环境的挑战,刚才讲到自动驾驶会节省能源。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在短期内,在城市的能耗方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老百姓我想都知道天气越来越热,北京的天气跟一些城市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城市能耗好在越来越增加,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这边有一些大数据的专家,我想他们也会提供很多的解决方案,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些。

冯奎:谢谢,陈刚主任作为一名科学家,从他的讲述中知道了智慧城市和衣食住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智慧城市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发现,有赖于新产品的出现,我觉得其中一些畅想确实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也建议大家多关注陈刚主任在MIT的工作。我在来之前简要了解了一些,非常有趣。

接下来,我们再有请李铁先生展开他的畅想,大家欢迎。

李铁:关于智慧城市,国内300多个城市都在策划做智慧城市的试验,国际上欧美国家也都有智慧城市的一些机构和联盟,我知道日本、欧洲、美国他们做的智慧城市可能和中国还有比较大的区别。怎么样通过现在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通过可能的智慧技术来降低能源的降耗,像刚才陈刚博士讲的。

我也曾经在日本举办过会议,怎么样总结欧洲的先进经验。中国的智慧城市很多企业都参与了,各个好的IT公司,阿里巴巴、腾讯、华为都成立了自己的智慧城市部,不同类型的企业。因为我不是搞企业也不是搞企业的,我们研究智慧城市,我们希望这个智慧城市可能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什么是智慧城市,现有涉及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IT等等,包括未来可能区块链,它在一个空间形成系统的整合。一个空间内可大可小,它是所谓尽可能的智慧技术不是某一项智慧技术。我知道很多企业在跟政府公关说我这个代表智慧城市,更多的只是代表智慧城市的某一个方面,不可能完全涵盖整个社会空间的所谓智慧的应用。

第二个是所谓系统,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整合起来,这个城市就等于没有大脑,那怎么样进行城市的治理和社会化的服务呢?恐怕也是做不到的。

第三个,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前一天我也见到好多市长说我们要搞智慧城市,他们想的智慧城市就是怎么样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打开,实现所谓办公的智慧化,信息的畅通化。这取决于政府一个部门之内的运转效率问题,但不产生收益。实际上我们所面临的智慧化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化的应用,而只有面向社会化的应用才能带来技术的变革,我没有听说政府在研发什么事情,能带来革新和变革的,因为它没有效率,都是花钱的地方。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很有可能能推动这种应用的变化,才有竞争。

所谓空间,我们可以想像智慧的空间怎么样才能实现各种不同的智能技术结合?举个例子,我们在日本参观开现场会的时候,日本的家庭可以实现所谓的智慧的系统化。我们现在知道的家庭就是各个电器,家庭所有和电和信息有关的东西是分割的,可能会通过手机进行一定的连通,但没有实现家庭整个系统化。日本的能源做到了,家庭所有能源的消耗都可以通过系统化管理,引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没有做到。尽管我们很多企业去做,但离这还很遥远,使我们所有的家用电器和家里所有的信息产品,能通过一个手机,就可以操控,可以自动感应它的变化,把它智能化,这个目前还没有做到,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再一个是智慧建筑。毛大庆搞智慧工场,可以明确说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智慧建筑,我们看到人脸识别、智能停车场等等,但这些在一个建筑内如何把它系统化的应用,更多的放入智慧产品,我们不是没有这个条件,很多企业都有足够的产品,会不会应用到一个建筑里来,为建筑所有的单位和人员进行服务,这个还有很大的区别。依此类推有社区,而社区的概念和空间城市的概念涉及的智慧因素更多了,比如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交通等等。现在阿里巴巴也搞了一个智慧交通,但后台通过城市规律来智慧交通信号灯的变化。

人脸识别如果应用到现在的话,可以用交通路,可以通过图象识别放大到信号识别、流量识别。那这个交通路口发生变化了,整个区域的交通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需要人工智能。就是把原来后台的运作放到前台去,智慧交通就是公众服务和社会服务一个最好的方面。我们还有智慧园区,还有所谓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治理,比如城市发生很多突发性事件,怎么样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点的事件迅速反映到智慧中心来处理。所以涉及范围非常之广泛但有一个很核心的事情,我们有无数个智慧化产品,什么情况下能把它放到一个空间里头植入进去?谁能做到?只有两个主体,政府和开发商。

政府就不讲了,现在大量的智慧企业都把精力放在政府身上,想拿政府项目。恐怕这个往下做的话,对智慧城市的市场化的应用会有很大的风险,因为政府的效率非常低。

向社会化服务就不是一个产品,一个产品不可能满足全社会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希望有空间运营商、城市运营商、地产商在自己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内,把这些智慧产品集合到一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怎么样推进智慧城市是面向政府还是面向市场,现在我看到的我们所提出的大数据、智慧城市都是盯着政府,事实上中国的智慧城市探索已经走的很快了。举个例子—共享,像美团、饿了么、共享网约车,如何把未来的智慧城市通过市场方向形成跨界整合,这个在世界都是一次重要的探索。

我们知道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在这方面的进展也不是很快,因为它基础设施的发展没有那么迅速,已经基本停滞了。中国这方面的应用正处于上升时期,所以如果我们在中国率先进行这种探索,未来的智慧城市不仅仅会带来科技的变革,也会推动社会的变革。它会改变我们所有的公共服务的走向,会使每个市民通过网络和政府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市场主体进行很好的沟通。在竞争过程中也会产生巨大变化和变革,同时,也会刺激经济的增长,这就是我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谢谢。

冯奎:感谢李铁先生,在园区、比方在完整的城市意义上,智慧城市等等,特别有启发的是他对于政府和市场在推进智慧城市当中的作用,做了分析,也期待在后面讨论中就这一问题还可以继续展开,感谢李铁理事长。

接下来,有请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焦涌先生给我们分享他的畅想。

焦涌:感谢主持人,刚才陈刚教授和李铁主任对智慧城市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我们到很多地方去投资,做产业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现这个问题。中国现在似乎每一个城市都在讲智慧城市,都有这个诉求、需求,但是我们感觉可能形式多于内容。我们对城市的理解是这样,因为这么多年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很多城市已经在更新迭代了,城市更新最大的代价和成本就是拆迁,我们发现城市产业外移,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人口外移等等,这个巨大的成本是在城市。

智慧城市,我个人认为是个特别系统的工程,应该是这个城市的规划者,这个城市产业的顶层设计者思考的事情。我们发现有些城市在更新的过程中,旧有产业转移完之后,这个城市变成空心化了,人口变成像美国六七十年代纽约那种城市空心化的现象,其实这也是科技发展大今天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因为,如果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一些智能化的方式、手段让我们的物理空间的腾挪,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有了物联网技术以求,很多的物理空间,我认为可以变得更加虚拟化,让我们的交通成本、办公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都可以降下来。

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北京昌平谋划的田源综合体项目,其实我们重点考虑的是一个办公的问题。因为在北京的办公成本、交通成本太大了,像我昨天在这开会,昨天晚上就不敢回去,怕第二天迟到,确实交通成本太大了。如果把一个城市的规划模型做好的话,这个城市就不会集中在某一个区域会有车流和人流,它应该是个顶层设计的一件事。

我们走出去做这种产业的时候,我们会充分考虑到这种办公成本、交通成本的问题,所以我们会把产业的研究放在最上面来做。大家也会问昌平到郊区去办公,他的生活怎么办?医疗教育怎么办?现在我们能解决的智慧教育、远程教育的问题,现在都能解决这些事。所以这也是我对智慧城市未来的城市更新还会越来越多,中国城市腾笼换鸟的发展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大家知道东北很多城市已经人口负增长了,但是像京沪深广这样的城市每年人口刚性进入还是几十万、上百万,这样会带来大城市城市病的问题。如果智慧城市的主体,这个城市本身能再向城市、农村深入探讨研究的话,我想这个人口的流动就不会变得那么动荡和剧烈,产业的转型和转移可能会变得更加理性和温和。

目前,我们在海南做共享农庄和田园综合体,其实智慧城市也好、田园综合体也好,核心根本点是离不开农业,大家知道中国农业我们吃到嘴里的蔬菜、瓜果、肉类、禽类,我相信在座诸位没有多少人能了解清楚。我曾经去过寿光,考察过寿光的葱,葱怎么长那么好,这个葱放在冰箱一周半个月都不会坏的,为什么?说我们往上喷东西了。喷的什么?喷的是葱绿素(音),这个东西只要喷上去,葱不会坏,这个葱运到什么地方?说北京。我问为什么?回答说北京人身体健康得很。后来我认真思考这件事,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如果你不去菜市场买菜可能不知道这回事。

我们目前做的共享农业、田园综合体我们认真研究以后,思考以后,就把传感器装上去。每个人有一个共享农田,打开手机农民在里面工作的场景就在里面,另外有一些智慧的手段,把土壤、水分、气候条件做一些定量的分析,这样的话能确保我们的农业本身是健康、安全的。我个人理解智慧城市也好,还是未来的高科服务的方向也好,其实人是根本,以人为本才是智慧城市一个根本的方向。   

冯奎:感谢焦涌董事长,他在开场的时候讲到一句话,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他评价智慧城市发展的形式大于内容,在他结束的时候又提到智慧城市应该以人为本,这些方面的概括或者是畅想是非常有价值的,意味着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并没有改变对城市竞争力,对城市本质的认识,这是我们智慧城市发展未来很重要的思考方向,我们感谢焦涌董事长。

接下来我们有请U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先生展开他的畅想。

毛大庆:谢谢,这是特别久的话题,谈了很久,我也同意焦总说的,慢慢的形式多于内容,再转到内容丰富。我们是实现城市微循环的一家企业,但是讲之前我想到一个事情,2013年我去哈佛找王石的时候,我们俩吃饭谈了一个话题,说给世界城市估值的话,哪个城市的估值最高?当时我们聊过这么多话题,当时他说波士顿的城市估值应该是全世界最高的。我问为什么。他说城市单位的空间智慧密度最高。这个智慧密度我理解是一个非常朴素的概念,他当时讲的是大学最多,人才最多,创新头脑最多,并不是今天谈的科技的智慧城市,他说人的智慧最多。

这里反映一个问题,城市单位空间的智慧密度越高,这个城市越智慧和价值越高,这一点我认同。智慧城市实现就要实现这个问题。国际城市竞争力,城市生命力,城市有没有话语权,取决于智慧不智慧,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个是怎么样城市智慧?智慧城市解决的是让城市更聪明,最后细分到社会上就两个话题,一个是政府的决策更聪明、更准确、更科学,一个是城市使用者,就是城市的用户,也就是城市的人可能会对城市的感知更高效、高便捷以及认得生活更幸福。这是两个维度,一个是正确的决策,一个是使用者的感知。

第三个我想说的观点是智慧城市是五个环节构成。第一是基础数据。老焦谈了特别重要的词是传感器,一会儿我要谈谈传感器,传感器其实是智慧城市最末端的细胞和神经元。第二个是连接。今天谈智慧城市比50年以前谈之乃至10年以前谈智慧城市都来的更有依据,因为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都是让链接更加高效和可能,所以第二是连接的能力。第三是感知。这个感知特别重要。这些东西通过数据,通过连接最后要形成感知,这个感知是对城市的一个敏感,和对物理的概念的敏感,这个极其重要。原来我们对物理问题难以完整感知。比如说我在这个楼坐着,怎么对20公里以外的楼感知,这是不可能的,以后完全是可以的,所以感知很重要。第四个是分析。感知以后还不行,还得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算、决策。最后还要形成闭环,这五个走完不闭环也不行,闭环走完之后才是完整的智慧城市的运行概念,这是第四点。

最后一点是城市智慧不智慧是好多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大量植入在城市物体和物理空间的传感器。传感器以后会越来越多,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京东有物流的传感器,U客工场里面有办公的大量传感器,传感器无处不在,通过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把传感器连起才能形成底部构成。物联网越发达,神经元越发达,感知才能越全面。我们今天实行人脸识别技术,但是人脸识别在今天为什么越来越被安全部门认同?因为它的网络越来越细,颗粒度越来越细,很难以篡改和模糊的判断。所以数据越准,感知越好,感知越好才能通过云计算技术运行更准确的数据,才能形成一个城市的数字概念。所以我想最终我们很多科学家要实现的是城市的数字化,这是根本。但是城市的数字化的来源是一个又一个末端的传感,这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数字化才能跟物联网连起来形成准确的指令,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

这两天北京下大雨、发大水。这次比前两年智慧很多了,哪个区域的雨量大,把河道的水抽干排到别地去,这是通过天气的数据和河道的数据感知运算出来的。以后更加精准感知和运算的话,城市不能发大水。我住在北七家那一带,政府弄了未来科技城,要搞湿地,坏了,把我们周围小区的水位全提高了,于是乎我们住了十年的小区,没有一家地下室淹水,今年都淹了。大家到政府抗议,你弄了一个未来科技城,把我们的地下室淹了。这里还是城市不智慧。其实水哪儿高了,这些问题如何精准计算和防范处理,都需要智慧。

所以刚才李主任说我们在做城市空间改造,我们在做的一个事情做了160处的共享办公的社区,每个社区平均入住50-150家企业,形成资源互换和信息互动。我们跟联想开发一款可以传播信息的桌子,你用这个桌子做基础付费可以让7万个用桌子的人都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要干什么,你需要什么。另外有一个互联网平台,你一入住,我抓了数据,把你推送到需要你的人群中去,帮助了企业进行迅速的推广服务。这些东西都是数据的运算和推送。今天谈智慧城市越来越贴近可能可以实现未来,代表着对数据的理解,运算的理解,以及连接能力越来越强了。我对这个话题充满信心,智慧城市的争夺是各大城市的争夺和话语权的争夺。所以5G特别重要,会带来城市更加重要和快速的到来,我讲这么多。谢谢。

冯奎:谢谢大庆总,以前是研究密度的,以前研究房地产的建筑密度,现在研究智慧密度,他今天讲到了五个方面,讲到了数据、链接、感知、分析、决策,我觉得也是构成我们对智慧城市一个基本分析的框架,尽管大家对这样一个框架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觉得这样一个框架也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接下来我们有请京东金融集团的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来展开他的分享,大家欢迎。

郑宇:谢谢,我分两方面来讲。第一是我们现在智慧城市什么样的痛点和机会,另外一方面讲京东做的事情和未来的打算。

第一方面,早年的智慧城市,更多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和系统集成为主,我们弄了云、传感器把数据收集到一起,可以量化展示和信息共享,下一步是新型智慧城市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提炼知识,用知识解决交通环境等问题。我感觉我们现在要进入第二阶段。

进入第二阶段有什么痛点?我跟很多城市合作,之前在微软做智慧城市12年,今年2月份加入京东,我总结出政府的四大痛点。第一大痛点是政府希望生态。它既不希望烟囱林立的孤立的系统,也不希望一家独大,因为不利于城市安全,也不可能有企业把所有的事情做完,需要一个生态,既能统一平台又能服务于大家,这是一个痛点。

第二个痛点是数据安全和数据融合的矛盾。政府说数据共享又强调数据安全,各个部门的壁垒非常高,有的壁垒是制度造成的,比如说公安、财税很难市级打通。怎么形成数据会聚和信息安全呢,这是一个难点。

第三个难点是缺乏模式。我们做项目早年靠政府补贴,一旦补贴停止就面临死亡,所以政府看中你有没有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把前期的投入能有回报,带来便民服务。

第四点是人才的培养。我们说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说的如火如荼,智慧城市里面需要非常多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人才,这是复合型人才,不是说学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就能做,你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做不好交通,你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做不好智能环境。我自己在中国四个大学做兼职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我发现课程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这四大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好就能做好,解决不好谈不用。

我再讲京东干什么。我们提出城市计算,现在在美国已经开了课程,这是干什么的?智慧城市也好,智能城市也好,像一个伟大的目标和远景。但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变得智慧和智能,路径和方法在哪里。而城市计算构建这样的方法论,通过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挖掘服务,不干扰人的生活下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打造未来城市,特别强调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理解、指导、决策,跟我们讲的新型智慧城市的定位很相似,但是它有一套明确的方法论,它的数据不一样。我们城市的数据是时空大数据,不是食品和文本那么简单,也不是语音,我们的车流、人流、气象环境都有位置,几点几分这个位置的人是多少,几点几分车流是多少,所以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能用。你拿一个人脸识别来做交通流量的预判是不对的。

我2月份到京东之后成立一个一级事业部,城市计算事业部,因为干别的我还不来。我有完整的方法来做这个事情,同时我们成立了京东的三大研究院之一智能城市研究院,把产学研合在一起。为什么这么做?我说到的四个痛点生态、数据安全、人才培养、商业模式,如果解决不了这个就不出来做这个事情。

我们有一个核心技术:城市计算平台。能把所有的数据用六个模型来解决,大家觉得城市里面的数据有几百万种,其实就是点数据、网数据。总共就六种数据,使得数据标准化、共享、互联互通,同时让数据可扩展,可使用。还有专门的数据管理方法,把时空数据做好,这边我们有针对特有的时空管理的算法,以及人工智能的算法,还有多元数据融合算法,我们解决空气质量要解决环境、气象、交通、房屋结构的各种数据融合,怎么融合?这也是技术的创新才能解决,这些东西在以前都是缺失的很多时候之前说成是白云多多但是解决不了城市的问题,因为技术缺失。

我们最近创新了一个数据不出各个部门,数据不出库的情况下做到知识共享和互联互通,这是牛的地方。因为你不能期望政府把所有的数据物理集中,我们很难等到那一天,我有很多的经验,书记拍板,但是总有一些部门的数据出不来。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些模型的方法,数据不出库,又能共享,这是我们的厉害,这是解决了互联互通的问题,解决了对大数据的时空挖掘分析管理的问题。

第二点是我们团队做了12年,交通能耗、公共安全做了大量的垂直运用,才可以做顶层设计。你没有在大量的行业做过,你做的顶层设计是不是虚呢?我估计比较虚,但是你做孤立的点没有顶层设计也不行,政府刚刚说的生态问题,没有人同时把两个能做到。我们团队过去12年深挖前景,我们给雄安做顶层设计,给宿迁做顶层设计。雄安是白纸的模式,宿迁有烟囱,有孤立的系统。这是我们的经验。

还有我们对产学研一体化的经验的理解,这对培养人才非常关键。没有人怎么干这个事情?再怎么说智慧城市干不下来,人不能只靠学校培养,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通过真实的数据。我跟十几个学校建立了培养机制,从课程设置、大纲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结构,学生从大四到我这里工作,研究生、博士生跟着我学习,5-7年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科学家而不是数据分析师,我们需要的是数据科学家而不是数据分析师。这是我们的优势。

第三类是积累的数据比较多。物流、电商、金融数据本身可以涵盖很多的城市的韵律,结合合作伙伴,包括中国银联和联通,规模非常大,有了数据才敢说我们能做事情。

第四方面是品牌优势。政府有信赖,同时有好的品牌,对口对接500-600家的金融结构,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政府讲了那么多,前期投入怎么收回?还靠补贴吗?智慧城市建设完是第一步,之后怎么使模式变现、自带流量这是非常关键的。我选择金融板块是这个原因,有600多家的金融机构,从银行到券商自带经营方式。

举一个例子,承接国家发改委的项目:信用城市。包括居民信用、企业信用、政府本身的信用,不是征信,包括你的衣食住行,我们希望为信用好的居民提供美好的生活,让信用差的人寸步难行,这个信用的数据考虑到方方面面,各种数据融合在一起,后期跟金融结合在一起。信用好的用户提供免息贷款,免租金的骑车甚至租房,但是信用不好的可能连高铁都不能坐。从消费金融到供应链金融,你投融资做不了,上市上不了,拿补贴拿不到,这跟金融场景挂钩,不要靠政府一味投入和补贴来做这个事情。我们研究了很久把政府的四大痛点解决了才能做这个事情。我们现在这个事业部发展非常快,我们做不过来,很多城市慕名来找我们,包括宿迁、雄安、南京,福建有很多的事情,希望有机会跟在座的各位进行合作,谢谢大家。

冯奎:谢谢郑宇。智慧在我的眼里是很智慧,非常智慧,在郑宇总裁的眼里是数量词,用计算来测量,怎么样才能够是一个更智慧,只是比较可惜的是,他对于计算太有感情了,所以没有计算我给他的时间,超出了时间。

接下来我们再有请中科融通物联网科技的总经理王江,他也是中科院的研究员,科学家,我们有请王江6分钟之内展开他的畅想。大家欢迎。 

王江:谢谢,刚才各位专家谈了各自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专著于智慧城市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城市安全领域,我们知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我们认为前提是安全。安全也是城市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的运行系统的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加大,包括我们现在的安全事故的防范,毛总也提到了下雨、自然灾害对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随着安全范畴大幅延展,城市安全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从三方面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首先是城市安全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第二是健全体系应该具备的要素,第三是随着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安防体系的变化。

第一是关注的对象。从监测监管来说第一个是平安城市,针对与于社会的综合治理,预防人为的恶意破坏,打击破坏和爆恐。第二是防灾减灾,提前预警。第三是安全监管。主要是城市生产的监测和预警和事故处置,包括食品药品的安全保证体系的建设。第四是基础设施的监管。涉及到民生的基础设施,比如说供水、供电、供气、排污、轨道交通的监测以及事故的应急处置。

由此可见,城市安全的体系建设是由政府组织和发动的,社会各界参与的综合系统的工程。健全体系从我的理解来说分这么几个方面。

一个是要有探测和感知能力。刚才大家提到了,部署大量的传感器,我们要对影响安全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感知,进行对它的状态的了解。第二个就是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我们能够对影响安全的隐性和显性的风险进行预警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是应急处理能力。我们有力量能阻止和制止风险的发生,或者是推延发展进程。这就是城市安防体系中必备的要素。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具备了广泛的判断力和高效的处置能力,带来安防体系中一些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第一是信号到目标的变化。比如说过去的传感器用红外对射,但是信号的扰动和阻断来进行报警,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比如说大风刮了一个树挂断了报警,是人车还是小动物等,现在发展到基于目标提取的自动探测,大幅提高了目标探测的准确性和全天后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信号到目标的变化。系统不仅知道发生了报警,还要知道是什么产生了报警,目标是什么,在哪里。

第二个在安防体系建设中的变化是被动到主动的变化。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有能力从过去的风险发生之后的被动处置,转变为现在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的探测预警,从而有效规避我们这些风险事故的发生或者降低事故所带来的危害。

第三个是从功能到智能变化。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常见的监控系统,过去最主要的功能是最场景进行监测、记录、回溯。现在它发展到的基于人脸、行为、场景的自动识别和理解。就像以前看到的新闻,张学友一个演唱会抓到好几个逃犯,这就是人工智能在目前具体的应用。

安防体系将来发展在城市安全中,最终我们想到能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是让我们的用户感觉到真正意义的安全。就像现在的各位,不管外面部署了多少摄像头和传感器,对我们不重要,真正的是定义我的安全边界,表述我的安全边界,让我的系统的足够智能跟踪影响要素的安全,对它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使用户获得真正意义的安全,而不是事后的取证和补救。这是我对城市安全的理解,大概我就先说到这儿,谢谢。

会议日程
8月10日 8月11日 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