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关键时刻!这些大咖为经济发展指路

2020-05-16 15:50 来源 : 中国财富网        作者:田欣鑫 原创

分享至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动荡仍未结束。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2020年全球GDP增速预测下调至-3%,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已成各国各行业的首要任务。

在此战“疫”关键时刻,“2020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特别策划于5月16日在线上召开,嘉宾云端连线,共议“金融战疫,共克时艰”。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虽然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是中国有能力应对好此次挑战。

全球进入负利率时代

疫情首先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发达经济体短时间内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和财政对冲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分析,各国虽然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有些差异,但本质上还是围绕救援、纾困、复兴等方面进行,主要针对的是实体企业和居民生活。

不过,肖钢同时指出,这些史无前例的救助政策虽然为企业及居民雪中送炭,但后遗症也不容忽视,发达经济体整体已进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时代,债务负担进一步加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财富网 李林摄

疫情还影响了投资者预期,全球金融市场在2020年2月下旬至4月迎来一波剧烈动荡,发达国家股市和原油等风险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在市场最动荡的一段时间里,发生了股、债、油、黄金价格的全面下跌。

随着各国央行大规模出台的流动性支持,市场开始稳住并反弹。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分析,现下市场属于典型的大跌后,再以超强劲的流动性支持稳住经济,继而市场出现情绪变化的反应。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财富网 李林摄

针对下一阶段的市场走向,朱民认为,要看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发展看疫情。目前,疫情正在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如巴西、印度,非洲等。而受制于治疗速度等因素,第二波疫情在秋冬季反弹的概率在上升。“只要疫情还在发展,它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就会不断加深,股市就会不断调整。”

中国应对疫情有独特优势

疫情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货物出口三大需求分别下降16.1%、15.8%、6.6%;GDP增速下降6.8%,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名誉院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已出台了相当多的宏观政策和金融政策来应对疫情,其间有很多创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包括大规模的流动性支持、及时有力的货币政策组合拳等。其中部分政策是针对提振总需求,也有部分功能是代行救助,总体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名誉院长周小川

肖钢也指出,中国应对此次疫情有独特优势,即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潜力的释放会形成巨大的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有力支撑短期疫情应对、长期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回旋余地也很大,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市场也具有很强的韧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表示,中国应对疫情冲击做得很棒,美国主要靠失业保险救济民众,但欧洲和中国的政策明显更好。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具体分析,中国使用了诸多金融手段来稳定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致辞 中国财富网 李林摄

从总量看,今年以来,央行三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1.75万亿元,出台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累计规模达1.8万亿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约2万亿元,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从价格看,利率水平整体下行,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民币汇率水平亦较为稳定。

中国经济如何弯道超车

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中国如何守住基本盘,并借机弯道超车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周小川表示,我们需要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提供更加接地气的金融服务,需要更好地对接财政政策,毕竟疫情带来的问题,除了总需求、供应链外,还包含了需要救助的危机。

他建议,金融机构需要有原则明确的机制设计,能够执行到基层,同时还应加强应急功能。另外,风险承担机制越明确,执行越有利,要设立足够好的激励机制,检查和监管机制也要相应跟上。

不过,周小川同时提示,宽松的流动性也可能在未来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货币政策要节约弹药,防止出现“搭便车”的现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更加有效,救助也要更精确和具针对性。

张晓慧认为,接下来中国金融要在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持续历练抗风险的能力,防范境外金融风险向境内传递;另一方面,更要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助力经济复苏上继续发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吴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