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人身险市场逐渐回归保障本源,有两条主线贯穿其中:一是监管部门持续严监管、治乱象,不断强化对人身险产品销售的管控力度,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二是原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134号文”)影响继续发酵,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多家公司主推保障型保险产品,回归保障本源,业务回升趋势明显。
监管部门自2017年末以来不断强化对人身险产品销售的管控力度。2017年12月29日,原保监会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治理销售乱象打击非法经营专项行动的通知》,整治重点为销售乱象、渠道乱象、产品乱象、非法经营。
今年5月4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全面规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行为。文件后附人身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一共52条细则,细致到产品条款、产品责任、产品费率厘定、产品精算假设、产品申报使用管理5个方面。负面清单中提及问题的相关产品将面临最严整改和处理,一些网红百万医疗险产品也在核查清理之列。
今年5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银行保险渠道产品销售误导的风险提示》,提示保险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时谨防混淆产品类型、夸大产品收益、隐瞒产品情况等销售误导行为。
今年6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互联网渠道短期健康保险续保问题的消费提示》,提示消费者对此类产品要谨防宣传误导,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等方面情况。
上述各项政策出台,表明银保监会整治人身险市场乱象的决心。据了解,这项工作将持之以恒地推向深入。随着政策不断落地,银保监会的治理思路也清晰地展现出来,更严、更实无疑是未来监管的方向。
此外,监管部门对人身险产品的管控,也是响应“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号召,深化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
事实上,201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134号文直接影响了2018年“开门红”。业内人士表示,“首次生存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对投保人的流动性具有一定影响,消费者普遍接受程度较低。据了解,很多人身险公司在“开门红”时期仍以销售理财性质的年金保险为主,在新要求下产品销售难度增加,销量平平。同时,其他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保险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银保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3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0994亿元,同比下降16.82%;规模保费14381亿元,同比下降7.97%。据一份行业交流数据,今年前3月,人身险公司个险、银保等渠道的新单保费都在下滑。
在政策与需求的双轮驱动下,今年4月以来,人身险公司发力保障型产品,新单增速显著改善,且保障型产品占比逐步提升,推动新业务价值降幅逐步收窄。例如,中国人寿、新华保险深化健康险领域布局,平安人寿搭建并持续完善“基础+中端+中高端”分层级、全覆盖的保障体系,太平洋寿险上市并升级多款保障型产品。同时,代理人逐步适应134号文下年金险的销售逻辑和销售方法,行业个险新单开始转为正增长。
银保监会发布的今年1-5月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14142亿元,同比下降11.54%,相较前4个月,降幅有所收窄。今年以来,1月份同比下滑25.50%,前2个月下滑24.31%,前3个月下滑16.92%,前4个月下滑13.60%,各月下滑幅度呈递减状态。
在力推保障型产品的同时,各险企也在采取措施,推动个险代理人队伍高品质发展。在行业深化价值转型的导向下,一段时期内保障型产品推动仍主要依靠代理人渠道。申万宏源的一份报告中提到,2018年上半年,人身险公司的新单增长模式正逐步由原先的人海战术转向队伍建设,更加注重代理人素质,更加注重规范管理,提高人均产能。
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曾表示,进入新时代,保险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迸发、不断升级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寿险产品结构,我国分红、万能、投连型产品占比较高,保险产品的转型与发展仍具较大空间。
展望下半年,政策叠加倒逼人身险业回归保障本源,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对保险板块无需过度悲观,新单保费增速将会持续改善,保障型产品值得期待。此外,税延养老险产品上市,开发指引落地,千亿元保费的增量市场有望逐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