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李清泉: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2019-03-09 16:42 来源 : 新华网     

分享至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陈梦谣)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去年两会您提出创建“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今年又提出创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请问提出这一建议的初衷是什么?

李清泉:今年关于高等教育特区的建议实际上是在去年建议的基础上,经过这一年工作的观察提出的一些新建议。去年提出了“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之后得到了湾区内外高等教育同行和社会的关注,得到了积极的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效。2018年,深圳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建“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而且很多湾区内外兄弟院校对国际创新学院非常感兴趣。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关于未来如何构建一流的高等教育高校群来支撑大湾区的建设,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有更多的设想。

建设世界一流湾区需要一流人才和一流创新成果,而一流人才和一流创新成果自然需要一流大学群来做支撑。要加快发展就需要有政策支持。所以,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提出在深圳建立高等教育特区,利用深圳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优势,探索出一条新路来。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新华网 郭小天 摄

主持人:那么推动这一“特区”落地,当前可以从哪些工作着手呢?

李清泉:这个建议涉及到的面非常广,有多个层级的考虑。

一是国家层面,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对湾区高校给予怎样的政策支持,给予地方政府怎样的授权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从国家层面有更多的考虑。

二是地方层面,我认为需要建立专门的湾区高等教育协调机构,为湾区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

主持人:深圳大学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扮演哪些角色?

李清泉:深圳大学1983年成立,是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成长起来的一所地方大学,30多年为深圳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我们也在思考调整深圳大学的定位,要积极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去。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个具体的工作。

一是调整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的类型能够符合湾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比如,深圳大学现在就进行了很多专业调整。另外,学校还调整了科学研究的方向,使其能够更好地和湾区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对接,让老师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够让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主动融入、主动作为,服务于国家战略。

二是我们要参与到“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来。目前,我们希望有机会能够参与到“深港创新圈”建设,充分利用两地的政策优势,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三是促进粤港澳学生的交流。我认为单纯依赖夏令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可以利用特区的区位优势扩大和提高学生交流的规模和层次。比如说我们可以制订大湾区文化交流计划、大湾区大学生交流计划等,引进更多港澳学生到深圳来短期学习。另外,我们也希望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直接到深圳就读,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加强港澳学生和内地学生的交流,这样对年轻人的成长乃至湾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是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我们需要探索一条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的现代大学制度。借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国家可以赋予特区高校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学校在招生、学科建设、博士招生指标等方面率先进行尝试,构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责任编辑:张怡
相关推荐